返回目录
目录
大纲

第卅一章

三十一1~13
扫罗之死
三十一1 基利波山 有关非利士军和以色列军在耶斯列谷之阵营的讨论,可参看:撒母耳记上二十八4的注释(又见:代上十1~12)。连他三个儿子在内,扫罗军中这么多人都死在基利波山麓,显出非利士人战术上的优势,迅速逼使他的军队溃逃。他们可能是试图倚靠丘陵的地利重整旗鼓,但在没有扫罗几个儿子的领导之下,军队迅速被屠杀,扫罗即将被掳。
三十一3~5 扫罗被活捉面临的厄运 这时代被掳的君王经常会被人伤残,并要终身受尽凌辱。剜出眼睛,砍下拇指、拇趾,都不过是其中的几个手段。他们在痛苦的余年中,不是在胜利君王的饭桌底下乞讨争夺掉下来的碎渣(见:士一6~7),就是在公众场所示众,受路人随意欺凌,以为侮辱。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都有虐待俘虏的习惯;文学中记满了他们所做,令人毛骨悚然的行为。亚述记录中也有君王要求拿兵器的人把他杀死的其他例证。这位以拦王与其拿兵器者同时互刺而亡。
_
伯珊的罗马遗址

三十一9 割下他的首级 君王的首级是个珍贵的战利品,供胜利者夸耀其战功。据称亚述王亚述巴尼帕与王后在园中饮宴时,将以拦王的首级展示在邻近的树上,并且形容砍头是「使他比以前更死」。
三十一10 军装放在庙里 战死者的衣服除了可被剥脱为掠物以外,扫罗的盔甲(这是敌方所熟悉的王位象征;见:撒上十七38)也和歌利亚的刀(撒上十七54)与约柜(撒上五2)一样,拿到庙中展示。非利士人的神明藉此得荣耀,扫罗和以色列神的失败则被活画出来。有关亚斯他录之名的讨论,可参看:士师记二13的注释。
三十一10 曝尸 将扫罗肢解不葬,对于他家国而言是最大的侮辱和羞耻。通俗观念认为埋葬失当,能够危害死者来生的幸福(见:王上十六4的注释)。古代近东军队素有将战败敌人的尸首插在刑架上的作法。譬如说,亚述人视之为心理战术和恐怖手段(可见于其王宫壁画上)。
三十一10~12 伯珊 这时代的伯珊(胡斯恩遗址)不是受非利士人所控制,就是与他们联盟。这城居高临下地俯瞰耶斯列谷,是将扫罗残尸示众的理想地方。这个占地十英亩的土丘立于耶斯列谷的东端,把守进入约但河谷的重要商道。截至王国时代为止,迦南人一直保有这座孤城(撒上三十一10~12),最后才成为所罗门王的行政区域之一(王上四12)。现今在此的是个双重的遗址,罗马/拜占庭城市西古提坡里斯建在遗址底部。考古学调查证明了铜石器时代(主前4500~3300年)以降,一直有人在此定居。这地首先隶属埃及(始于主前十六世纪杜得模斯三世),后来则受海上民族和以色列统治。水源充足(贾卢尔德干河)、田地宜于耕种、地点具战略性,都是保证这地居民历来丰足的条件。考古学家找到了这时代双庙的遗址,部分学者认为是本段中之亚斯他录和大衮的庙宇(见:代上十10)。
_
伯珊正在挖掘中铜器时代的围墙

三十一11~12 基列雅比 有关扫罗最初与这城的关系,参看十一章1节的注释。他们从伯珊救回扫罗的尸体,反映出亚扪人围城之时的拯救,使他们自觉有回报的责任(撒上十一)。
三十一12 从基列雅比到伯珊的旅程 基列雅比的确实位置虽然不明,它必然是在基列山地北部雅比斯干河河畔。距离伯珊十三哩的玛克卢布遗址是很可能的地点。
三十一12 火葬 其他经文并没有认可火葬为正当的安葬仪式(有关以火烧为死刑方式,见:利二十14;书七25)。尸体当时可能已经腐烂不堪,需要使用极端手段才能使之洁净。没有任何膏抹的手法足以应付。《埃利奥特》中英雄遗体皆被火化,可能显示扫罗也是得到同样的荣誉。古代近东民族之中已知是实行火葬的民族,只有美坦尼的胡利人和赫人(都是在主前第二千年纪中叶)。
三十一13 雅比的垂丝柳树 扫罗记述中充满讽刺的最后一点,是他葬在垂丝柳树之下。撒母耳记上二十二6描述他在这种树底下或旁边召集军队,行使君王的权力。他墓地的标记不是宫殿、都城、王国,而是简单一棵沙漠草木。垂丝柳树长于沙地,落叶,高度可达二十呎,细小的树叶能够分泌盐分。树皮可硝制皮革,木可作建材或制为木炭。这种健壮的树木可作树荫,又可作为牧畜的草料,贝督因人常常种植。美索不达米亚的符咒以垂丝柳为圣树,有净化之能。其木可供造像,一度被视为与宇宙的稳定息息相关。

──《圣经背景注释》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