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目录
大纲

第十三章

十三1~22
扫罗献祭
十三1 年代小注 由于大部古卷都没有完整地保存本节,扫罗登基时的年岁遂难肯定。旧约的希腊文译本(七十士译本)在此加上「三十」一数,但可能是后人照大卫即位时的岁数(撒下五4)推算而得。扫罗儿子乔纳单已经成年,并且死前已有一孙(撒下四4)。扫罗在位年数列为两年,但大部分解经家都相信部分的数字是在抄录时佚失(即应作「?十二年」)。然而犹太史家约瑟夫(主后37~100年)和路加(徒十三21)都知道扫罗在位共四十年的传统。鉴于最早期抄本的这数字拼法特殊,不少学者如今都相信他的在位年数已经佚失。
十三2 常备军的大小和性质 扫罗所拣选的三千人大概是精选的侍从或禁军,不是志愿参军打这场仗的总人数;后者数目将会更大。古代近东的常备军由受过专职训练的军人和雇佣兵组成。他们负责镇守防营和边疆的哨站,以及作为王宫的卫士。三千可能只是代表三个部队(一队由乔纳单指挥,两队由扫罗指挥)。迦巴并非大城,在正常情形下驻防人数应该不会超过几百名。但以色列人在不久的将来,却要面对非利士的联军(见5节的注释)。
十三2 密抹 密抹高达海拔二千呎,其遗址(现代之穆克马斯〔Mukhmas〕)是在伯特利西南四哩半之处。当地铁器时代的遗迹十分稀少,以致部分专门学者认为北面半哩多,有当代人在此定居迹象的哈拉福卡废墟(Khirbet
el-Hara el-Fawqa),是更有可能的地点。本区的丘陵地带对战车的使用构成障碍。
十三3 非利士人在迦巴的防营 迦巴按考证是耶路撒冷北面约六哩,今日名叫贾巴的村落。当地未有进行挖掘,但表层勘测结果显示有铁器时代的遗迹。这地与密抹在司文尼干河的峡谷两边遥遥相对,俯瞰从北面通往耶路撒冷一带,横越这深谷的战略性渡口。
十三4 吉甲到密抹的距离 上文已经谈过,名叫吉甲的城镇有好几个,其确实位置不明(见七16的注释)。十章8节的吉甲似乎在迦巴附近。扫罗安营之处若是约书亚时代的吉甲,它就会在东面很远的约但河畔,距离密抹约二十哩。如此一来,扫罗离开战区就十分远了。
十三5 非利士的军队 在这个场合中,非利士的军队占绝对的优势。他们有战车三万辆(经常被修正为三千辆),马兵(驾驶战车的人)六千。修正数字若是正确的话,每辆车便有两名士兵了,合乎当代埃及、安那托利亚、亚述已知的作法。相比之下,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主前九世纪)号称率领十二万大军渡过幼发拉底河(伯拉大河)。亚述各省的总督必须为亚述军队招募士兵,其数目有时高达骑兵一千五百,步兵二万。由于亚述行省超过二十个,亚述大军的人数十分庞大。
十三6 藏身之处 开凿来储水的坑穴和水池在干旱之时,是很方便的藏身之处。通常在城镇地区才有这些设施。古时司文尼干河两旁是森林地带,因此在丛林躲藏也是可以的。司文尼干河和克珥特干河一带的峭壁上面也有很多山洞。巴勒斯坦的洞穴在危急之时往往为人提供保障。山洞有时也可用作家冢。这些不容易到达的地点,当地居民应该熟知其位置。穴居的难民也在犹大坚固城拉吉附近的洞穴中留下了经外的石刻证据。他们在洞壁上写着「怜悯人的神啊,求你怜恤我;耶和华啊,求你怜恤我!」又写道:「耶和华啊,求你拯救!」
十三7 迦得和基列地 迦得和基列都被用作以色列约但河东领土的统称。基列的居民是流便和迦得支派。以色列人逃亡至此,因为这地比较远离非利士人的行动基地。
十三8 扫罗的难题 在战争即将发生之前献祭,以求博取神明的欢心,在古代近东十分常见。他们盼望这欢心能够保证神明参与战事。当代希腊文学《埃利奥特》提供了不少例证。而赫人和亚述(如:主前七世纪亚述王艾萨克哈顿)的记述,也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战前藉献祭和观兆断定神明旨意,是军事策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扫罗而言,进行仪式的需要与在战略上的时机发生了冲突。他决定不放弃仪式所带来的益处(自行献祭),同时设法在丧失良机之前进行突袭。
十三8~13 扫罗的罪过 大体而言,君王执行某些祭司职务并不罕见(见:撒下八18的注释)。然而鉴于撒母耳的关键性地位,阐释扫罗王权的国法(十25)要是清楚划分两者的职限,也可算是意料中事。值得留意的是第13节不是指控扫罗触犯祭司规条或亵渎圣物,而是违犯神的命令。
十三9~10 献祭的功用 燔祭和平安祭是最通用的两个祭礼。前者经常与祈求有关,后者则在节日喜庆时,提供在主面前进行团体性的筵席的机会。此外,平安祭相信有时亦代表承认神的王权──在开战之前这一点很重要。有关献祭的一般资料,参看:利未记一3~4,三1~5的注释。
十三14 合神心意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神如今会照祂自己的意思拣选一个人(按照祂自己的旨意和目标,而非以色列人的旨意和目标)。这句话与大卫本人是否敬虔无关,而是显明神照自己的意思废弃扫罗(以色列众人所仰慕的人;九20),代之以某位用另一种尺度冲量的人。亚喀得文献描述神明恩里勒立他所选择之人为王时,用的也是一样的措词。尼布甲尼撒在耶路撒冷也是立他所选择的人为王。
十三15 吉甲到基比亚 从约书亚的吉甲行军到基比亚是十五哩左右的距离,即一天的路程(有关地点考证方面的困难,见十三章4节的注释)。
十三16 迦巴与密抹 这两个地方在司文尼干河的峡谷两边遥遥相对,把守从北面通往耶路撒冷一带,横越这深谷的战略性渡口。密抹位于迦巴东北一哩多之处。
十三17~18 掠兵的路线 非利士人的部队往三个不同方向入侵。俄弗拉是密抹以北五哩外的城镇。通往密抹西面约十二哩之伯和仑的道路途经基比亚,应该是非利士平原进入耶路撒冷一带山地的主要补给路线。最后密抹东南面的边疆大道俯瞰的洗波音谷,大概是在密抹和耶利哥两地正中,司文尼干河与克珥特干河合流之处。这是通往约但河谷的主要通道。
十三19~20 垄断铁器 古代炼铁必须克服的科技问题包括如何维持高温,提供足够的气流,混合适当分量的碳和铁(这是将锻铁转化为钢的「渗碳过程」),以及析离矿渣的重型工具。没有经过渗碳处理的铁制武器,连青铜武器都及不上。巴勒斯坦在主前十世纪以前,并没有可靠渗碳科技的迹象。炼铁的起源地在何处已不可考,但到了主前第二千年纪末期,在古代近东已经十分普遍(安那托利亚和今伊拉克北部尤然)。现今学者的看法是,铁器大规模取代青铜不独是因为冶铁科技的普及,制造青铜合金的锡日益难求也是因素之一。值得留意的一点是,经文并没有说以色列冶铁科技落后,而是说他们缺乏铁匠。对以色列人来说青铜武器应该还十分可用。这几节经文可能表示严禁打铁是防止制造武器的手段。
十三21 铁工的费用 铁工所收的费用极高昂(NIV:「磨锄、犁索价三分之二舍客勒,磨三齿叉、斧子、赶牛锥则索价三分之一舍客勒」;和合本:「但有锉可以锉铲、犁、三齿叉、斧子,并赶牛锥」)。要维修的(锄、犁、斧子、赶牛锥)都是农具。这些工具是铜制铁制都有可能,但以色列人被禁止不能开铺修理。巴勒斯坦到处都挖掘到这个时代的铁犁。铁锄(显然是某种长柄的锄头)则在巴勒斯坦南部的詹梅遗址出土。赶牛锥则是尖头的工具,用来驱赶牛只耕地。
十三22 武器的短缺 本节确定了无论是铜器还是铁器的制造,以色列人被禁止不能进行。我们必须假定统治全区的非利士人没收了一切武器,并且立法禁止所有的冶金活动,以致以色列人可用的只是最原始的武器。
十三23~十四48
密抹渡口大捷
十三23 密抹渡口 密抹渡口是从北面通往耶路撒冷一带之路上,横越司文尼干河之深峭峡谷的战略性渡口。有关密抹的进一步资料,参看第2节的注释。一队士兵从非利士营进军到峡谷(或渡口)的斜坡上,这峡谷将密抹,与基比亚/迦巴和以色列营,分隔开来。此地四面环山,这山形成了河谷的北面。除了连接基比亚/迦巴的渡口以外,无路通往密抹。


_
鸟瞰密抹

──《圣经背景注释》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