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目录
大纲

第十五章

十五1~35
扫罗在亚玛力事件的失败
十五2~8 亚玛力人 亚玛力人是个游牧民族,住在犹大南面尼革和西乃半岛的沙漠地区。圣经作者将他们和以东人一样,视作以扫的后裔。出埃及记十七8~13记载以色列人从埃及进入亚洲西部是遭受他们的封锁。从那时开始,他们一直是以色列的传统敌人。本段是以色列入侵亚玛力领土的第一个记录。亚玛力人没有在经外史料中出现。
十五3 灭绝净尽 英译本有时选用英语「查禁」(ban)一字,来表达这个完全毁灭的概念(原文赫伦〔herem〕,和合本:「灭绝净尽」、「当灭之物」)。正如有些祭物完全归神,有些祭物则由祭司与献祭者分享,同样有些战利品也是完全归主所有。全牲的燔祭怎样尽烧在坛上,查禁亦指定要全然毁灭。作战是耶和华所下的命令,代表祂对迦南人的审判,故此,以色列人在此是执行神的使命,有耶和华作他们的司令官。这不是他们的战争,而是祂的战争,祂既是胜利者,战利品也就属乎祂。神圣战士的主题虽然遍及整个古代近东,灭绝净尽的概念则比较有限──这用语在圣经以外,只在摩押的米沙碑文中出现。此外,赫人的材料中也有毁灭净尽的观念。最容易理解赫伦概念的比方,是视之为辐射。核爆不但能够作出大规模的毁坏,受其辐射影响的范围只会更广。受辐射污染的对象怎样令人恶而远之,谨慎处理,以色列人对于遭禁之物亦当有同样态度。从拟人的角度看,就像你辐射一个对象,这对象就从此无可挽回一样。扫罗不遵行查禁的指令,就是违犯了这一点。应许之地以外的人虽然不是在灭绝净尽的范围之内,神却因为亚玛力人对祂子民的危害,将他们挑选出来灭尽。
十五4 提拉因 位于尼革的城市提拉因(书十五24称为提炼)位置不明,但距离希伯仑以南约三十哩的西弗(今泽弗废墟〔Khirbet
ez-Zeifeh〕)不远。这城是犹大支派的属地。
十五4 军队的大小 扫罗在撒母耳记上十三章有士兵三千,大卫攻打亚玛力人只用了四百人。这些经文译作「千」的字眼,应当采取另一个字义,译作「部队」或「分队」。有学者提出每宗族可能各自派兵参战,部队人数没有一定,而是按宗族人丁数目而定。随着历史的发展,部队人数才以一千为标准,但在此以前每队可能少至十人。如此,来自以色列的是二百个部队,十个则来自犹大。士兵人数却不可考。
十五6 基尼人 在圣经之中的基尼人,与以色列有互不侵犯的关系。有学者提出「基尼」是指金工,基尼人是游行的金属匠人。他们通常居于犹大东南边界接近以东的地方。很多基尼人都和摩西有关(士一16,四11)。有人提出他们有礼仪专家的地位。
十五7 哈腓拉到书珥 哈腓拉位置不明,但大概是在阿拉伯半岛西缘,现代的麦地那附近(见:创二十五18的注释)。扫罗追击他们直到埃及虽然不无可能,经文的措词却容许其他的可能。一个理解是扫罗沿着通往该处的路追赶他们。第二个理解则认为经文所指的是某一组的亚玛力人,他们是哈腓拉通往书珥路上的行商。
十五12 王的纪念碑 古代近东的君王往往立碑纪念胜仗。碑上往往记录战役成功的细节,并且宣告这王是全区的宗主。最有名的石碑之一,是埃及王梅雷他(主前1224~1214年)纪念胜过吕彼亚人的那个。这些纪念碑一般推崇(或夸耀)君王,但通常更会详述神祇怎样将胜利赐给所宠爱的王。扫罗的纪念碑立于犹大地的城镇迦密。后来押沙龙又在王谷竖立了一座类似的纪念碑(撒下十八18)。
十五22 听命胜于献祭 古代近东神明在神谕中下达的指示通常都与君王必须执行的仪式程序有关。指示若是进行军事活动,不难推断神明下达这命令的原因,是战利品能使其庙宇得益。以致听命和献祭的观念难以分开。献祭是听从大部分神谕指示的必然结果。因此扫罗从献祭的角度理解顺服,不把它视作另一个可能,是不难明白的想法。
十五23 古代近东背景中罪行之对比 和合本译作「悖逆」的字眼,在希伯来语中是与坚持己见有关。这字曾经用来形容以色列人在旷野时的争闹。在此则指扫罗尝试为自己的行动辩解开脱。撒母耳把它和占卜(和合本:「行邪术」)相提并论。占卜者相信借着各样的指标(例如祭牲的脏腑等),能够得知神明的作为和动机,宣称无需神明提供具体数据,便能知道如何取悦他。扫罗亦同样(不顾耶和华具体的命令,反而)坚称自己知道怎样能够取悦神明。他的论点是他有知道怎样能够取悦神的内幕消息──这正是占卜据称能够提供的数据。和合本译作「顽梗」的希伯来语字眼,是用来形容人坚持采取某个行动。撒母耳正确地把它与拜偶像(他特别提到「特拉芬」,见:创三十一19的注释)相比,因为偶像通常是用来操纵神明、强逼神明做事的(见:申四15~18的注释)。将食物和礼物献给神的用意,是要神觉得有应允祈求或赐下福气的必要。撒母耳暗示扫罗计划将一切牛羊献上给神,所做的正是这种行径。扫罗试图用礼物操纵神,就和拜偶像的人没有两样。
十五27 撒母耳的衣襟 大祭司的服饰有精工装饰的底边(出二十八33~34),撒母耳的外袍也会有独特的缘饰或设计,作为先知的标志。它可能经过特别的染色或有独特的缝工,象征其人的力量和权柄。在某个马里文献中,衣襟在泥版上的压印就证明了先知的身分,可见它用作身分识别的重要性。丈夫休妻时也要象征性地切断她袍子的衣襟。扯住衣襟在乌加列语、亚兰语、亚喀得语(皆圣经希伯来语的同源语)中,都是常用的语句;在亚喀得语则作「抓住衣襟」。无论在以色列还是美索不达米亚,扯住别人衣襟都是恳求和屈服的表示。扫罗扯住撒母耳外袍的衣襟,是他孤注一掷的寻求怜悯。乌加列的巴力故事循环也是如此,女神亚拿特抓住摩特神的衣襟,为她兄弟巴力陈情。但在旧巴比伦文献中,抓住衣襟却是强逼他人在法庭相见的意思。衣襟断裂时,先知看出这行为的象征性。撕裂衣襟表示王国会从扫罗手中夺去。
十五33 处死亚甲 本节所用的字眼全本旧约只在此出现,有人将之译作「乱刀分尸」。肢解是处决位高敌人的常见手段,可见于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的浮雕中。

──《圣经背景注释》

赞助商链接

返回基督教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