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第十四章
下一篇
十四1、6、17 拿兵器的人 替乔纳单拿兵器的人不单是搬运军事用具的脚夫而已。他和乔纳单并肩作战,可能是他的扈从或学徒。在古代近东文学中,最近似的对应人物是战车上拿盾牌的人。
十四2 米矶仑的石榴树 部分学者认为米矶仑是个禾场,其他学者则提出这是司文尼干河的古名。基比亚/迦巴东面一哩有个名叫临门盘(希伯来语「临门」是「石榴」之义)的地方(见:士二十45的注释)。当地有一个巨大的山洞,可能是扫罗的大本营。但如果禾场的说法才是正确的话,迦巴和司文尼干河之间有一个古禾场。乌加列文献提到这禾场是达尼珥王与百姓会面之处。然而在本节所述的情况下,禾场这种空旷地方的可能性似乎比较低。
十四3 细麻布以弗得 以弗得是祭司衣袍的一部分(见:出二十八6~14的注释),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都是神像和高级祭司的专用服饰。在其他经文中,以弗得与神谕有密切关系(它用来安放乌陵和土明,见:出二十八30的注释;可以用作寻求神谕,士八27)。
十四4~5 地势:播薛和西尼 米克塔拉废墟(Khirbet
el-Miqtara)是司文尼干河南岸距离渡口不远,山崖开始变得陡斜之处的一个小村落。这地区有很多凸出的巨石,攀登悬崖的人能够避免给人看见。
十四6 神圣战士的观念 神圣战士的主题描述己方的神祇与敌方的神祇作战,把他击败。亚述视匿甲为战王,伊施他尔为战争女神。迦南的巴力和巴比伦的玛尔杜克都是神圣战士。按照这种世界观,人类的战争不过是神明间战事的代表。人类的军兵不论是强是弱,能力较大的神明总会得胜。故此,乔纳单深信耶和华若为他们争战,他们必然胜利。
十四10 神谕机制的解释 这时代的神谕机制大体上是按照非是即否的机制运作,神明透过指定的事件提供是或非的答案。指定的事件一般是正常或异常事件的发生(见:士六36~40;撒上六7~9的注释)。然而在本节的情况下,非利士人的两个盘问都可说是正常而合宜的。故此,乔纳单的用意,似乎是寻求耶和华的指引,看看非利士人是否(无意之间)邀请他进入他们的阵营。
十四14 战场 本节的希伯来文字句十分艰涩,各译本之间有很大的歧异(和合本:「都在一亩地的半犁沟之内」)。原文中半犁沟一语表示乔纳单在一亩大的田地上,杀出了一条半犁沟(估计十至十五码)宽的血路。
十四15 地震 古代近东经常形容天雷地震同现,是神明参与战事的表示(见二9的注释)。并且相信强大、得胜的军队参战时,对于神明成为神圣战士的恐惧,会率先进入战场。在杜得模斯三世的碑文上,埃及文献将这种恐惧归功于亚孟─锐。赫人、亚述、巴比伦的文献,都各有能使敌军满心恐惧的神圣战士。神明使敌军混乱,从而得胜是很常见的主题。贺如司的神话是埃及文献中的例子之一。贺如司神在埃德富混乱敌军,使他们互相击杀,不留一人。
十四19~20 用以弗得求问 乌陵和土明安放在祭司之以弗得的口袋中(见上文第3节的注释)。用乌陵和土明求问的方法大概是提出是/非问题,然后把其中一块石头摇出来。学者相信摇出来的,要一连三次是同一块石,答案才能确定。扫罗要亚希亚停手,就是表示他决定终止求问过程,在没有神带领的情况下开战。
十四23 神参与的方式 四个通常显示神明参与战事的因素,证明胜利当归功于主:神谕的带领(10节)、以寡敌众仍然得胜(14节)、地震(15节)、非利士人陷于混乱恐慌(20节)。四者都是乔纳单的成就,扫罗虽然迫切求问,却没有得着神的帮助。
十四23 伯亚文 名为伯亚文的城镇未有确切的考证。经文提及这城时的语气显示它比艾城著名。玛尔扬遗址经常被提出为可能的地点。考古学家至今仍未在此挖掘,但初步勘测却发现了铁器时代的文物。有人相信何西阿以伯亚文(直译:「罪恶之家」)为密抹以北之伯特利(直译「神之家」)的贬称(见:何四15,五8,十5)。此外又有一个可能。部分旧约古卷作伯和仑,这城位于密抹的东面。追击往亚雅仑的途中,这几个城镇都有路经的可能。
十四24 为打仗而禁食 在圣经以外,古代近东没有什么禁食的例证。禁食通常是在哀悼之时进行。旧约中宗教性的禁食通常与向神恳求有关。其原则是所求之事重要到一个地步,恳求者集中精神于属灵景况上,肉身需要则退居幕后。如此禁食是为使人净化,在神面前谦卑而设的(诗六十九10)。这应该是备战仪式的正常步骤之一,但为何要在战争进行时执行,却不可理解。扫罗如此强调禁食,不是为了成圣给神,而是为了自己复仇的心。
十四31 密抹到亚雅仑 亚雅仑(今名雅洛)是在伯和仑西南几哩外,位于密抹以西约二十哩。这城是在山地的边缘。
十四32~35 吃没有流尽血的肉 乌加列、美索不达米亚的宗教文学视血为所有动物的生命力,以色列亦然。在以色列传统中,作为生命力的血属于赐生命者造物之神耶和华。因此,以色列人必须戒食仍有血在其中的肉类。这种圣洁的液体必须从肉中流尽,然后「如同倒水一样倒在地上」,使之回归于土。献祭时的血必须倒在坛上(见:利十七11~12)。利未记十九26「不可吃带血」之肉的禁令,是与禁止参与任何与占卜或邪术行径的法令有关。换言之,这句话不是饮食律法,所指的是将祭牲的血倒在地上或「圣坑」之中,吸引亡魂(见:撒上二十八7~19)或冥府神祇,以便向他们求问未来的作法。几处赫人文献以及奥德苏斯下访冥府的故事(《奥德赛》XI
23~29、34~43),都提到过它。圣经谴责这种行径(申十八10~11),因为它与耶和华是全能的神,不受命运操纵的观念相违背。
十四33~35 以石为坛 把石当作祭坛并非前所未见。伯示麦的祭礼也在石上进行(六14)。只有将血尽倒于地,宰杀牲畜作为俗用也是可以的(申十二15~24)。
十四37 不回答求问 一般的假定是求问神须用乌陵和土明(见下一个注释)。同样的答案必须接连出现数次,才能确定。
十四40~43 非是即否的归咎程序 扫罗安排了一个类似选立他为王(十19~21)和定亚干之罪(书七16~18)的拈阄仪式。按照一些可靠古卷的经文,安放在祭司以弗得的乌陵和土明是决疑的工具(见:出二十八30;利八8;申三十三8)。圣经自始至终没有描述过乌陵和土明,但源自希腊统治及以后时代的传统,却暗示它们能够藉抽签的方式,显示神的旨意(见:民二十七21;撒上十四37~41,二十八6)。以是非题的方式求问神明(寻求神谕),却是古代近东广为人知的作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巴比伦的塔米图文献。这文献保存了不少神谕性问题的答案。美索不达米亚又有石子占卜,广泛使用肯定和否定的石头(大概是鲜明和乌黑的石块)。亚述一个文献中,更具体提及条纹大理岩和赤血石。他们会求问一个问题,然后摇出一块石头。同一颜色的石块要连续摇出三次,才能肯定答案的真确性。乌陵在希伯来语中是「光」的意思,理所当然与鲜明或白色的石头有关。最近一个研究指出由于法码和印章广泛使用赤血石,苏美语称之为「真实石」。希伯来语土明一字含义亦当相同。赫人的「KIN」神谕(KIN-oracles)详细描述问题,恳求答案有利作结。接着连拈三阄,以断定答案。本段也是提出一系列的是非题,在这答案非是即否的诘问之后,所拈的阄断定违犯者是乔纳单。
十四47~48 扫罗的成就 记述者虽一直强调扫罗在属灵方面的失败,在此则坦言他也多次胜利。但经文和经外材料都没有表示这些胜利代表以色列的势力范围或领土有所扩张。摩押、亚扪、以东是东面和南面的邻邦。边界在西南方的非利士人和亚玛力人,是当代以色列人的大敌。琐巴是个亚兰人的王国,位于今黎巴嫩的贝卡谷地区。扫罗这些战事可能是自卫性而非侵略性的。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