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目录
大纲

第十五章

十五1~13
基督是种族和好的中间人

  古代的作者常用例子来为自己的论点辩论。一位德高望重教师的例子,会让对方哑口无言。保罗在此持续从十四章开始的论证,而用基督为例──祂的崇高性与终极性是基督徒公认的。

十五1~3 诗篇六十九9非常配合此处的上下文;诗篇六十九篇是义人受苦之诗,因此
* 新约常将它应用在基督(那位最完全的受苦之义人)身上。

十五4 保罗能说,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因为他像当时的犹太人一样,相信那是神的话,而且与新的情况仍然有关。这句话并不是说,他认为圣经只是向他那一代的人说话──有些注释家如此建议,以配合他们自己对
* 死海古卷中圣经注释的看法;其实,「为教训我们」大可以直接指摩西在出埃及记二十四12的话。犹太人从圣经的话得到安慰(马喀比二书十五9)。

十五5 「彼此同心」意思是心思要相同(代上十二38)──此处是指同样要讲求爱,而不是指看法的统一(十四章)。

十五6 「一口」称颂神,是指全体一致;参:出埃及记二十四3(这一章可能正浮现在保罗心中;参:罗十五4);历代志下五13。

十五7~12 保罗引用圣经证明,基督不单接纳犹太人,也接纳
* 外邦人(诗十八49=撒下二十二50;申三十二43〔参:罗十二19〕;诗一一七1;赛十一10)。保罗从
*
旧约各个部分引用经文,来向人证明他的立论,即:神不单要从犹太人得到颂赞,还要从外邦人得到颂赞,其实他还可以用更多经文(如:代上十六31;诗二十二27,九十六10,一○二22;赛四十九23,六十3、9~14)。他最后所引用的以赛亚书十一10,明确
* 预言在末时外邦人要归向*
弥赛亚,并且得救;以赛亚书还有其他预言,提到外邦人将归入神的子民(十九23~25,五十六3~8)。

十五13 书信常有一句祷文,或祈福的话,为对方的健康而求,常放在开头;保罗的书信主要在探讨属灵的事,因此里面的祷文当然比一般的古代书信更多(十五5~6、33等)。犹太人习惯用这一类祝祷的话,就像用直接代求的话一样,而保罗一定希望他的祈祷不单让神听见,也让收信的罗马弟兄姊妹听见。
十五14~33
保罗作种族和好的中间人

  一段讲论的尾声,通常会重复开场白所提到的重点;保罗在这封书信里运用了这种重复,但是他的语气十分亲切,就像关系非常亲密的人往来的信件,或交换的言论。一段讲论的末了,常是希腊人强调所谓感性呼求(pathos)的地方。

十五14 希腊作家常表明对受众的信任;这种表达方式帮助读者对书信其余的部分更感兴趣,有时则是提出要求的礼貌方式。它通常出现在建议式的书信中,对责备式的书信(参:加拉太书)则较不合宜。「劝戒」是向大众说话的讲员,和熟练的作者在「责难信件」中最柔和的指正方式,而保罗此处提到,他们可以对彼此采用这种训勉的方式。

十五15 「提醒」是古代道德勉励的常见说法。

十五16 犹太人对末时的盼望,最盛行的一项便是以色列可以统管
* 外邦人,而他们至终将承认独一真神,外邦人也会向耶路撒冷进贡(如:赛六十11~14)。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可能会认为,保罗在这里为圣徒的募款(十五25~27),是以色列信仰得高举的应验。

十五17~18 哲学家不单教训人,也会用自己的生活来表彰他们的原则,要人注意自己的榜样。保罗只举出自己生活和事奉已经显明出来的事,作为可夸的资历。

十五19 以利哩古在马其顿以北,与意大利靠亚得里亚海的东岸相对,在南斯拉夫/塞伯-格洛雄(Yugoslav/Serbo-Croation)一区的西部。罗马行省称为以利哩古;希腊人将这个地区和其更南的地带(包括马其顿境内伊格那修大道上的帝尔拉琴〔Dyrrhachium〕)合在一起,称为以利哩亚。

十五20 以利哩古(十五19)可能是从前福音尚未传到的地方之一;另外一个地方则是西班牙(十五28)。

十五21 保罗在此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二15,其上下文显然是指
* 外邦人(「君王(复数)」),与
* 弥赛亚自己的子民以色列成对比──以色列民认不出他来(五十三1~4)。

十五22~23 古代的书信常谈到工作,包括计划中的访问。

十五24 「帮助」(和合本:送行)暗示,他们将资助他的旅费。这是对他热忱接待的表现,可是罗马
*
教会或许认为,如果他们能拿出这笔钱,将是他们的荣耀。在第三世纪之前,属罗马的西班牙并没有犹太人聚居的证据;保罗在那里的宣教工作,可能是向对圣经一无所知的人传讲。西班牙位于地中海最西端,有些地理学家如斯特拉伯(Strabo)认为,那就是地极(印度则是在另一端,为世界东边的地极);参:使徒行传一8。

十五25~26 在一些圈子中(尤其是
*
昆兰团体),「穷人」成为犹太地敬虔人的称呼,也许主要是因为他们大部分都很穷。犹太教师认为,要求人照顾穷人的律法,可以测试出皈依的
* 外邦人是否真正接受神的*
律法。送钱去耶路撒冷,对地中海的犹太人是司空惯见的习俗,尤其是每年要缴的圣殿规费。全世界的犹太人都透过缴纳圣殿规费,表明他们与耶路撒冷和祖国是一体的;而外邦基督徒为耶路撒冷捐款,表明外邦基督徒与犹太基督徒的合一。这是种族谦卑和好的实例,对保罗在罗马书中的论点相当重要。
  保罗书信常以城市名来称呼该*
教会,而不是用省名。当时的教会也可能如此自视,因为大都会的居民常以所住的城市来自称,而不是按罗马的行省来自称。不过,文化的关联仍然存在,而这一段经文或许暗示,同一个地区的教会之间有合作关系。

十五27 精通
*
旧约的犹太读者,会有强烈的团体责任感,认为群体中的成员必须对其他人有所承担(申二十三3~4;撒下二十一1~9),而讲求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则对此比较陌生。罗马政府会从全世界收取贡物,可是在第二世纪时,罗马的
* 教会却以资助帝国内其他地方有需要的教会出名,帮助基督徒奴隶得自由,脱离矿坑等地。

十五28 古代的书信常提到,希望以后去拜望收信人。从叙利亚或东方是不可能直接旅行到西班牙的;东方的船只只来到罗马,旅人必须在那里换船,才能到西班牙。搭船可以直航到那里的他拉格(Taraco);另外也可以走陆路,到高卢南方,并跨越庇里牛斯山脉(Pyrenees)到他拉格。
  这趟旅程约有一千哩路;从罗马到柯多瓦(Cordova),大约一千七百哩。「将我的印放在这果子上」(NASB,和合本:把这善果……交付明白)是指商业文件上所用的印,保证货品的内容无误(因此
NIV 译为「确保」);保罗将亲自监督、检视运送捐款的整个过程。

十五29~33 保罗到耶路撒冷的旅程有危险性,这是使徒行传二十一至二十二章可证实的;参该处的注释。——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