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第十二章
下一篇
十二1~8
彼此服事
在奠定了罗马*
教会彼此和好的神学根基(一至十一章)之后,保罗接着对他们提出实际的建议。(古代有些劝勉的书信采取这种模式。)他强调,神的旨意是要信徒有正确的思想:承认身体里所有的肢体都有同样的价值,并将自己所有的恩赐都发挥出来,以建立整个身体。
十二1 古代犹太教和一些哲学学派常把「祭」当作象征,来表示称颂,或代表敬拜的生活方式;因此保罗的读者一定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当他说到,这是你们「理性的〔参
KJV,「合理的」;不应当是「灵性的」,NIV、NASB、NRSV〕事奉」,他所用的「事奉」一字,暗指祭司在圣殿里的工作,而「理性的」一字则是指正确的思想方式(如十二2~3)。
*
旧约称神所接纳的祭为「可喜悦的」(NIV、TEV),或「蒙悦纳的」;一般人也称祭是「圣的」;不过,「活的」祭则是这个比方的特点,刻画出献祭式的生活方式应当是持续的经历。
十二2 犹太教一般相信,今世是由邪恶的权势辖管,然而到了来世,万民都会承认神的权柄。此处保罗的话按字面为:「不要效法今世。」
有些希腊式的敬拜看重灵里陶醉的经历,而轻看理性;大半罗马的宗教和多数希腊民间的神祇崇拜,仪式中都有不道德的形式;保罗则强调,敬拜必须善用思想:只要能分辨何为善良的、蒙悦纳的(1节)、纯全的,就会明白神的旨意。
犹太智慧作家与希腊的哲人可能会赞同保罗所言心意的更新;他们明白,心态与价值观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过,保罗更新的根据却与他们不同;他是以在基督里可以得着的新生命为根据,而多半犹太教却把实现的期待放在来世。
十二3~5 社会中每一阶层都有其特殊的功能,正如身体上的肢体一般,这是哲学家一向用来支持国家现况的论证;*
斯多亚派哲人也以头与身体来比方神和宇宙。可是,保罗或许是头一位作者,指出宗教团体之内每一个成员在身体内各有独特的作用,这样一来,古代大多数宗教「祭司与平信徒」的区分就被废掉了。
保罗肯定,每个成员各有「一种(a)程度的信心」(NASB;不是「那种(the)程度的信心」,KJV、NIV、NRSV),是按不同功能分配而得的(十二6~8),如此,他便肯定了合一之中有差异。在十四章中,他又将这个原则应用在*
教会内种族的冲突上(参导论)。
十二6 古代的犹太教大多都认为
*
预言是超自然的,和保罗在此处所列的其他恩赐截然不同。神可以使用此处所列的其他恩赐,但是古代犹太教大多认为,这些乃是人为神做的事,而他们认为,预言乃是神的「附身」,在当时非常罕见。保罗认为这些恩赐都是神加添的能力,而预言只是各种恩赐之一,由此可见,他对于那位在*
旧约中行神迹的神有何等大的期待,要看见祂继续行事,而且就在*
教会日常的生活中间。
十二7~8 虽然「服事(和合本:执事)」的意义可以很广(参十五25),但它的地位界于预言和教导之间,由此可见,它是指教会中的一种职位(diakonos;参十六1的注释)。「怜悯人的」可能指慈善工作──照顾病人与穷人……等;虽然所有的基督徒多少都会这样做,但是有些人特别有这方面的恩赐。
十二9~21
一般励志
古代道德家所用的一种形式,称为励志(parensis),就是将各种不相干的道德劝勉放在一起。保罗在此使用励志,不过多数的勉励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彼此要能共处。这个主题也符合罗马的状况(参导论)。
十二9~10 古人很重视对人的尊重。士兵宣誓绝不将任何人「高举超越」该撒。一些哲人建议,「在下」的人要尊重「在上」的人,过于他们自己。保罗的劝勉更接近犹太教师,他们强调,*
门徒应当关心其他人的尊荣,和关心自己的尊荣一样。
十二11~13 犹太人相信,照顾自己团体成员的需要,乃是应当的;而保罗时代的基督徒一定同意这种看法(13节);现代的都市里,有些基督徒非常富有,有些却饥不裹腹,这种现象一定会让古代极富道德感的犹太人和基督徒大为吃惊(但异教徒却不会如此)。古代的「款待」是指招待客旅(不收费)到家里住,他们停留在那里多久,就住多久;他们通常会带着家主所信任之人的信,证实他们可以到该家庭中作客。
十二14 这句话就像上下文中一些其他的劝勉一样,很可能是耶稣教训的回响(路六28);覆述著名教师的话,是常见的事,而犹太教师常会引用自己老师的话和
* 律法的训示。
若是在*
犬儒派或*
斯多亚派的教导里,这劝勉便会像是要人不在乎苦难;但,尽管犬儒派哲人不在意名声,但他们却是用反讽的话回嘴的高手。耶稣与保罗的劝勉,则比较接近犹太人的信念,将来会有末后的审判,而信徒可以放心交托,信任神的公平(十二17~21)。
十二15 与哀哭的人同哭,在古代文化里是表达同情的恰当作法。不过哲学家和道德家常警告说,不要哭得过分,因为「没有益处」;犹太人的婚礼与丧礼(包括丧家的游行,群众都会加入)都是以保罗在此所列的原则为前提。
十二16 谦卑是犹太人的美德,而绝不是希腊的看法(只是希腊人认为,社会地位卑微的人,本来就应该谦卑)。许多作者强调,要明白自己应有的地位,然而基督徒文学超越其他古代的文学,主张信徒要主动和卑微的人来往。
十二17~18 不以恶报恶可能来自耶稣的教训(太五39),不过有些犹太教师也赞扬不要报复(最早如箴二十22)。做他人心目中可敬的事,这种美德不仅为希腊罗马那些力争上游的政治家所崇尚,也成为犹太人与
*
外邦人交往的指标。为了见证的缘故,犹太人所采取的原则会比周围的文化更严格,而他们从来不在信仰上妥协;这里的劝勉,是要护卫他们的见证,同时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反对。
十二19 *
斯多亚派哲学家反对报仇;他们相信,命运是一切的主宰,而对命运最有效的反抗,就是与它合作,而不让自己的意志受环境所左右。犹太的敬虔人士也同样反对报复;他们相信神会为他们伸冤。不过,尽管理论如此,在实行上却有困难。后期外邦人在巴勒斯坦屠杀犹太人,遭到血腥的反扑;不幸的是,一般人所认为合乎敬虔的理论,却只有最敬虔的人才能真正活出来。保罗引用申命记三十二35,不过这个观念在*
旧约其他地方也出现过(撒下二十二48;箴二十22;耶五十一56)。
十二20 保罗在此是引用箴言二十五21~22;所罗门讲「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可能是指使仇敌在情绪上受到创伤,但是从保罗论报复的上下文(罗十二19)来看,这种表达法或许是指,在审判之日,仇敌会受到更严重的刑罚。*
死海古卷对不加报复的看法,也与此相仿。
十二21 有些希腊和犹太思想家主张,应当化敌为友,而不要报复。不过,有时向恶人行善的人,要到将来才会得着好报(十二20)。——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