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目录
大纲

第十一章

十一1~10
总会有余民

  「余民」并没有限定百分比;在当时是指只有「一些」犹太人跟随耶稣,并非「整个以色列」都跟随祂(十一26)。从
*
死海古卷可以看出,犹太人当中还有一些团体认为只有他们在事奉神,其余的以色列民都是背道的。由于早期基督徒相信耶稣是
*
弥赛亚,他们认为,拒绝祂便等于拒绝律法或先知,而他们也像先知一样,指责自己的同胞背道,偏离了以色列的真正信仰。

十一1 古代的作者常在论证中加入例子,有时候会以自己为例。不过保罗很快就转用圣经的一个例子(十一2~4)。

十一2~4 列王纪上十九10、14、18所记伊莱贾的
*
故事,显示在以色列背道最厉害的时期,仍有余民不去拜偶像。有些犹太古籍说,伊莱贾为神大发热心,但是对以色列的爱国心却嫌不足;这种说法或许影响了这一段经文。

十一5~7 保罗在这里说明十一章2~4节;倘若在伊莱贾的日子尚且有余民,就表示一直会有余民(即:「更何况」现在,这是古代常见的辩论模式)。神拣选余民的说法,直接来自九章19~29节,以及保罗在十一章8~10节将引进的其他经文。

十一8 保罗在此引用以赛亚书二十九10,那里显明,神使以色列的心刚硬;但是这种刚硬仍然没有排除以色列当负的责任。神要先知不再说话(赛二十九10),因为以色列人拒绝听从他们(三十10~11);因此神会借着亚述的进攻来表达祂的信息(二十八9~13)。以色列已经对神的话成了瞎子、聋子(二十九9~10),多找借口(二十九11~12),假冒公义(二十九13~14);但有一日他们将重新看见、听见(二十九18、24)。

十一9~10 在诗篇六十九22~23,正直的诗人求神审判逼迫者,让他们瞎眼,含义即为,神有权掌管盲目的问题──无论是属灵的(罗十一8),还是属肉体的。
十一11~14
惹动以色列嫉妒
  保罗在这里开始解释申命记三十二21,就是他在罗马书十19所引用的。他并不是说,*
外邦人得救的惟一原因,是要让以色列回转归向神(参:创十二2~3,以色列的宣教目标),但是他承认,就与以色列的关系而言,这乃是他们得救的首要目的。保罗在罗马书里的论证,谈到得救方面,是将犹太人和外邦人放在同一个水平之上(参导论);但是如今他提醒外邦人,要记得他们所接受的信仰是出于谁。外邦人的反犹太人心态,和犹太人对外邦人的偏见一样,都与基督教的中心背道而驰;任何种族主义都与
* 福音的信息相悖。古代的*
修辞学者认为,只有在要激励人起而效尤(如这里),或为自己辩护的时候,才可以自我称赞。
十一15~24
基督教的犹太色彩
  *
外邦基督徒必须牢记,他们是被接枝到犹太人的信仰中,而当他们被插入
*
旧约神子民当中时,他们不单是接受了以色列属灵的历史作为自己的历史,从一个角度而言,也接纳了犹太人作为他们的手足──包括那些不跟随耶稣的人在内,他们是跌倒的手足。在罗马书的前半,保罗反对犹太人向外邦人夸口;此处他则反对外邦人向犹太人夸口。

十一15 按圣经中先知的说法,犹太人回转归回神道的时间,就是以色列复兴的时间,也是末时(那时死人将要*
复活)。

十一16 「新面」暗指民数记十五20~21所记初熟麦子的举祭,这祭使整个祭物都成圣洁;以色列的开端是圣洁的(耶二3),而神并没有忘记祂对他们的计划。然而,保罗的第二个例子(树根与树枝)才是十一章17~24节的重心。(同时用几个比方,在古代很常见。)

十一17~24 在*
旧约中,*
外邦人可以变成神的子民,也有这种实例(如:路得、喇合、大卫的基利提人卫士……等);但是人数显然极少。如今罗马的外邦基督徒人数开始超过犹太基督徒,他们很容易忘记自己的以色列历史传承。

  以色列有时会被描述成一棵树,树根是列祖(亚伯拉罕、艾萨克,和雅各布)。保罗和犹太人标准的教导看法不同,他主张,未受割礼的外邦人可以藉相信犹太人的
*
弥赛亚,而成为神的子民(第四章)。如今他提醒外邦人,要尊重犹太人,因为是他们将信仰传来的。

  犹太枝子若要接回本树,就是归回原有的信仰,比异教徒更容易,因为异教徒在尚未皈依之前是拜偶像的,他们要了解如今所接受的信仰,并不容易。保罗就像当日其他的犹太教师一样,认为从人的角度而言,任何一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得救,除非能坚持到底。

  接枝(把一棵树的枝子接到另一棵树上)的事,犹太和希腊罗马的文学都曾提到。有时从野橄榄摘下的树枝会被接到家中的橄榄树上,好让这株不多结果子的树的生命力可以加强,或让那树得以保存。原来那些不结果子的枝子会被剪掉,而新接的枝子会被视为「逆着性情」(如十一24,NASB)。
十一25~32
以色列未来的得救
  神已经应许,以色列全体(经过苦难仍存留的余民)有一天会回转归向祂(申四25~31,三十1~6);这个时候,神便会带进末时(如:何十四1~7;珥二12~三2)。保罗此处对末时的看法,假定了这种回转必会发生。

十一25 有些
* 旧约的先知预告,神的见证会传播在*
外邦人当中;因为以色列最后的*
悔改会引进末时,神便延迟了以色列最后的悔改,直到外邦余民完全收回来为止(参:太二十四14,二十八19~20;彼后三9)。

十一26~27 旧约先知不断讲到以色列未来的得救,不过在*
新约里,只有少数几处适合提及这个问题,这里便是其中之一。犹太教师一般会说:「全以色列都将得救」,但是接着会列出,有哪些以色列人不会得救:因此这句话的意思乃是,「以色列整体(但不一定包括每一个人)会得救」。换言之,得以存留的犹太余民大多数会回头相信基督。
  保罗用以赛亚书五十九20~21来证明这一点:离弃罪恶的雅各布余民,将因着那位新救赎主的临到而得救,那时祂将把祂的
* 灵加在他们身上(保罗是用意译,古代的引用文常是如此)。

十一28~29 保罗和今日一些诠释者的看法不同,他并不认为神对以色列族的应许已经一笔勾销,神与列祖的约仍旧存在(申七8),只是耽延了而已(参:申四25~31)。今天大部分读者采取以下两个体系之一:以色列和
*
教会是两个分开、无关的实体,而以色列将会复兴;或,基督徒成了真正的以色列,而以色列族在神的计划中不再有份。保罗必定会拒绝这两种极端,他相信,以色列族全体将在末时回归圣约,与已经在其中的
* 外邦人和犹太余民并肩而立。

十一30~32 保罗在此处的重点为,所有的人都犯了罪,所有的人都必须靠神在基督里所施的怜悯进到祂面前。这一点是针对罗马
* 教会中文化与种族的冲突而说的(参:罗马书的导论)。
十一33~36
颂赞神的智慧
  保罗用一段颂辞,或对神的称颂,将他书信的这一段作一个总结,这种笔法和一些
* 希腊式的犹太文件相仿。保罗用以赛亚书四十13和约伯记四十一11(那里提到神对受造物的权柄),来赞美神安排整个历史的智慧,让救恩可以临到万民(九至十一章)。
  *
斯多亚派的哲学家相信,神掌管万事万物,所有的事最终都会分解,回归于祂。按本段的上下文来看,保罗在十一章36节的话并不是这样的意思,而是指犹太人一般对这番话的解释:神是人类历史的源头与引导者,而万事──甚至包括有罪之人所作的罪恶抉择──到了最后都能荣耀祂,以及祂智慧的公义。——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