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下一篇
写作背景
本书虽然没有说出作者是谁,但教会传统一直以来认为作者是约翰马可。他是巴拿巴的表弟(西4:10),马利亚的儿子(徒12:12)。
马可曾参加巴拿巴和保罗的旅行传道(徒12:25; 13:5),
中途却退出返回耶路撒冷
(徒13:13)。
这事引起保罗的不满,於是在第二次
传道旅程开始时反对他同行,结果保罗与巴拿巴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参徒15:37-38)。不过,多年後,马可再度与保罗同工(提後4:11;
门24),亦与彼得同工,与他建立密切的关系,彼得称为他的儿子(彼前5:13)。因此,马可写本书的主要资料极有可能来自彼得。
本书大概为後主後六十至七十年代的作品。
对象显然为外邦人,因为
1 全书所引用旧约经文不多;
2 与其他福音书比较,犹太习俗均有较详细的解释,如7:3;
14:12; 15:42等;
3 虽然内文保留亚兰文语句,但都加上解释,如3:17;
5:41; 7:11等。
此外,本书更似为罗马人而写,因为
1作者不时引用拉丁文字汇,如译为「护卫兵」(6:27)、「税」(12:14)、「百夫长」(15:39,
44, 45)等字。
作者这样做,
可能是为了方便习惯采用罗马官方文字(拉丁语)的读者;
2
15:21提及的鲁孚和亚力山大
, 与故事的发展并无关系
,作者故意提及,可能是因为读者熟识他们。鲁孚可能就是保罗在书
信中提及,住在罗马的那一位(罗16:13);
3
6:48的「四更天」(参13:35)是罗马人计时之点数。
主题特色
「神的儿子」是本书最突出的主题
(1:1, 11; 3:11; 5:7;
9:7; 14:61等)。作为神的儿子,耶稣拥有医病,赶鬼,行神迹奇事权柄,使群众为
之慑服。甚至当 死在十字架上时,一位罗马长官亦禁不住说:这人真是神的儿子 (15:39)
。
这位神的儿子同时拥有人性,会流露感情
(3:5;
7:34),且需要祷告(6:46;
14:35);而 来到世上是为要完成救赎的工作(10:32-16:20)。
Ⅰ本书是四福音中最短的一卷。
Ⅱ书中没有耶稣出生和早年背景的记载,只记述 公开工作的片段,尤强调其後期工作,几乎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叙述耶稣往耶路撒冷
并在那里受难和复活的经过。
Ⅲ在记载耶稣的工作方面,马可提及耶稣行神迹有二十次之多,而耶稣的言论只有两段较长的记载
:4:1-34; 13:1-37。
本书强调耶稣来
到世上是要服事人(10:45)。
Ⅳ作者文笔生动(参1:12「催」,2:4「拆了」,4:37「打入」等)和细腻;群众对耶稣行动的反应(10:24,
32等)
与耶稣个人的举动和
表现(1:43;
3:5; 7:34等)都一一描述。
Ⅴ本书对门徒的描写非常坦率,没有遮掩地指出他们对耶稣的工作和身分愚昧无知(4:13; 6:52; 8:17,
21; 9:10, 32; 10:13-14)。
本书大纲
Ⅰ
工作的预备(1:1-13)
Ⅱ
在加利利的工作(1:14-9:50)
1在加利利海附近的工作(1:14-5:43)
2在家乡及加利利内外的工作(6:1-9:50)
Ⅲ
往耶路撒冷路上的谈论(10:1-52)
Ⅳ
在耶路撒冷的工作(11:1-13:37)
Ⅴ
受难的经过(14:1-15:47)
Ⅵ
复活、显现与升天(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