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目录
大纲

第七章

在第一至三章,撒母耳起初是一名祭司学徒,然后是一位先知。现在到了七章6节,我们发现他有了新任务,就是作以色列的「士师」或政治领袖,「审判」众人。作者刻意使用这词,表示他是神拣选去拯救以色列的人。实际上,迄今他的政治角色为何,仍是很不明显,因为非利士人正控制着他们。无论如何,所有以色列人却是听从他(四1),因此,凭他一人的号召,已可在便雅悯境内的米斯巴聚集以色列众人(示罗已被非利士人摧毁,大概已成废墟)。这次聚集是为了宗教的原因,但这样大的群众看来像一队军队──他们确实变成了一队军队(10-11节)。因此难怪非利士人视之为一种潜在的威胁而攻击他们。当然以色列人的群众并不是一队受过训练的军队,若没有神的帮助,他们可能已被非利士人屠杀了。古代的人相信雷和电是神发怒的表征,因而非利士人的「惊乱」是不难理解的。

   
以色列人为纪念这次胜利而立的石头,起名叫「以便以谢」,字面意思是「帮助的石头」。以色列人在另一处称为以便以谢的地方曾被击败(参四1),它位于此地以北数哩,而撒母耳似乎刻意再用这名字,去记下以色列人第一次打败非利士人。事实上,这可能只是小小的胜利,但却足以使非利士人不敢进侵以色列人的境内好一段时间,而这也是非利士人势力下降的开始,那全赖「耶和华的手」的干预(13节)。以色列人在这段时期内的成功,有赖扫罗王的军事领导(十四47),因撒母耳从未从军,但此处则称这时期为撒母耳的「平生」。可是,第七章并没有提及扫罗,原因有几个。第一是因为七章13至17节只是撒母耳事迹的概述。第二,扫罗仍未进入故事中,此时若提及他的名字,便会失去随后数章的效果。第三,第七章中有一个隐藏的信息,正期待着第八章的事件发生。在第八章,以色列的众长老要求立一个王,这样就是要把撒母耳降级,并且把政治的领导地位从他取去。因此,第七章是声称,即使没有扫罗的军事技巧,撒母耳仍完全有能力带领以色列人争胜。神是真正的得胜者,祂早已呼召撒母耳去为祂传话,并给予以色列人引导。从人的角度看来,扫罗一旦作王,撒母耳便成为他的从属。然而,从神的角度看,就好像王是隶属于这位神人一样。

   
最后一段又指出了撒母耳的另一个身分──「士师」,即法官。而扫罗作王后,撒母耳仍保持这个身分。他工作的中心在拉玛──他的家乡(参一19),而其它列出的城,也在这个地区之内。这样,此处几节经文便是指出撒母耳服侍以色列人的范围。此外,也为其后各章的事件奠下了地理上的基础;这些事件在拉玛(八4)、米斯巴(十17)和吉甲发生(十一14);也有简单地提及伯特利(十3)。

   
第14节「亚摩利人」也称为迦南人,他们住在以色列境内的城镇。有时,他们好像站在非利士人那边,与以色列人争战。无论用甚么方法,撒母耳都能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