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目录
大纲

注释

马太福音要义

第一章 概论

   
律法时代已过,恩典时代开始,那完美的恩典,亦恩典中的恩典,全在那位生在律法下为人,完成了律法的耶稣。借着他的生、死、复活、升天与再来,即成功了神大能的救恩。此救恩是最满人意的福音。马太福音即新约的第一卷,亦即福音的起头。

   

一、著者——马太,意即神的恩赐,或神所赐予。著者为马太(太9:9;路5:27),前为加利利省的农夫,当其被召时,适坐在税关,作收税的生活。

   

二、要旨——本书要旨,显在第一章第一节,表耶稣是犹太人的王(太1:1),此言耶稣最要的职务有二:

    (一)即按照亚伯拉罕的约(创15:18)。

    (二)即论为大卫的子孙,来为犹太人的王。

    又言他的名称有二:

    (一)即耶稣是罪人的救主。

    (二)即基督是受膏为君王。

   三、详观马太福音——为新约第一卷,好像联系在旧、新约之间,是为犹太人所写的。回忆旧约而征引旧约,全书引征旧约逾60余次。

   四、主题——天国。一个未受高深教育的税吏,能写出具无限能力、权威的著作,非凭才学,不在文词,乃在于启示而来的天国奥秘的真理。天国这个名词是马太福音的主题,也是马太福音特用的。其意义即由于天而行于地的神旨。为何“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即弥赛亚国度的实现,马太福音所论的天国,具三重意义:

    (一)无形灵意的天国--即“神的国是在人心里”。自施洗约翰传天国始--注重悔改,唱心灵的革命(太3:1-l2)。耶稣传天国福音,登山宝训,看重人心灵的改变(太5:1-12),心灵的律法(5:l7-48),属灵的神交(6:l-34),直到他显然被弃绝——宣传属灵的新家乡事(12:46-50),多是论到无形灵意的天国。

    (二)无形而有形的天国——即在今时代可见与不可见的教会。如马太l3章所论“天国的奥秘”(13:11)。这奥秘是用七个比喻表现出来,这七个比喻即奥秘天国。在今时代的七个过程,是有历史过程,但马太l3章以后,亦有其他比喻显本时代的教会。

    (三)有可实现的天国——即有形的天国。但以理书曾形容此有形的天国(但2:34-36、44,又23:27),即神与大卫所立国度之约的实现(撒下7:8-10),是众先知所盼望的(太24:29-31,25:31-46)。

  五、天国与神国--在马太福音所记天国与神的国,当加以分别:

    (一)天国是神国的一部分——神的国是包括天上的灵性世界,从永远至永远里。不拘是天使,是教会,是已过与将来(路13:28-29,l2:22-23),天国是弥赛亚的国,为设立神国在世上(太3:2;林前15:24)。

    (二)天国是神国里的一段落——自施洗约翰开始传讲“天国近了”,后即设立一个教会。教会时代过去,即禧年时代。千禧年时代完毕,地球经过火洗,而后有完全的国度;此后基督要把国度交于父神,天国即与神国合一了。

    (三)天国即神国在地的范围(可4:26、30)——终有一日,神的国要显然成立在地上(太6:9-13)。

    (四)天国较神国亦有特殊的情形--天国与神国情形不同:

    1、神国不是显然的,天国是无形而有形的。耶稣曾言(路17:20-21;林前l5:24-27),且是属灵的(罗14:17)。

    2、进神国必须重生(约3:3,5:7)。天国在今时代,却是良莠不齐,有稗子,有麦子,有聪明童女,有愚拙童女。

    3、天国将来要合并于神国(林前l5:24-28)。

  六、分段:

    (一)按天国王之经过而分:

    1、王之为王(1-4章)——谱系(1章),诞生(2章),受洗(3章),被试(4:l-11),召徒(4:12-25)。

    2、王之宣传(5-l3章)——天国之子(5:l-l6),天国之法律(5:17-7章),天国之利益(8-12章),天国之比喻(13章)。.

    3、王之被弃(14-25章)——趁机退修(14-16章),特别训徒(16-20章),犹太见弃(21-23章),最大预言(24-25章)。

    4、王之牺牲(26-27章)——被卖(26;1-46),被捕(26:47-56),被审(26:57-27:26),被钉(27:27-56),被葬(27:57-66)。

    5、王之得胜(28章)——得胜的生命(28:1-15),得胜的权能(28:16-18),得胜的救恩(28:19-26)。

    (二)按本书之自然分段,耶稣说完了话而分:

    1、开始的预备(1-4章)——谱系、伯利恒、埃及、拿撒勒、犹太、旷野、加利利。

    2、耶稣的教训(5-7章)。

    3、耶稣的权能(8-l0章)——对疾病,对魔鬼,对自然界,对于罪,对于死。

    5、耶稣的智慧(11章-13:52)——行事之智慧,对经义之智慧,天国奥秘的智慧。

    5、耶稣之愿望(13:53-18章)——脱旧教会,立新教会。

    6、耶稣之晋京(19-25章)——去京之决心,晋京之荣耀,在京之言论。

    7、耶稣之成功(26-28章)——耶稣之死、葬、复活。本段无“耶稣说完了”,乃“直至世界末了”。

    (三)按耶稣的职务而分:

    1、耶稣为天国的王(1-4章):

    (1)王的谱系——亚伯拉罕的儿子,大卫的儿子。

    (2)王的诞生——星现东方,博士来朝。

    (3)王的见证——人的见证,神的见证。

    (4)王的试探——有如人的试探,如神的试探,如王的试探。

    2、耶稣为君王而先知(5-25章)——本段多显明耶稣为先知而君王,宣传天国要义之法有二:

    (1)显然宣传(5-l3章)。

    (2)隐藏宣传(14-25章)。

    3、耶稣为君王而祭司(26-28章):

    (1)十字架。

    (2)空坟墓。

    七、要义--他是犹太人的王(太27:37)。本书要义按三段而分:

    (一)受欢迎的王(1-12章):

    1、圣婴诞生(1-2:12)。

    2、埃及逃难(2:13-20)。

    3、拿撒勒长成2:21-23)。

    4、神人作证(3:1-17)。

    5、加利利宣传(4-12章)。

   
本段可以东方博士朝拜作证明,以东方博士可以代表异邦人,更可以代表中国人来欢迎基督,本段的金句,即“王……在哪里?我们……特来拜他”。

    (二)被反对的王(13-26章):

    1、王的讲法改变(13章)。

    2、王的讲话对象改变——此后则专注重退修,训教门徒(14-l6章)。

    3、王的工作地改变(17-19章)——此段以登山变象的表现来证明,当人反对时,天上显出荣耀,而有天国降临的一度显现”(17:1-8)。

    (三)成功的王(20-28章)——罪人的欢迎。

    1、人的喜好,主的悲痛。

    2、人的厌弃,主的得胜。

    3、人的损失,主的成功(约19:30)。

第二章  人子耶稣(太1-2章)

    耶稣是神子,也是人子,是人性神,也是神性人。有此资格方能为人守律法……为神双方的中保。耶稣自称人子逾79次,在路加福音多论耶稣为人子。本书头两章含此义,即耶稣来显明于世之先,头30年——隐默时代之经过。

   一、谱系之表征(1:1-17)——本书一开始即记载耶稣之家谱,是为表述救恩之本源。

    (一)家谱分三个十四代:(1)列祖时代(2)列王时代(3)被掳时代。

    1、列祖时代——自亚伯拉罕至大卫,此为盟约或应许时代。表耶稣担当家族的罪。

    2、列王时代——从大卫至被掳。表耶稣来为天国的王。亦担当国家的罪。

    3、被掳时代——从被掳至约瑟。是宗教社会时代。表耶稣来担当宗教社会中之罪。

    (二)家谱——特关于选民。

    1、为记耶稣为人之本源。

    2、为记神应许之源。

    3、所选此两源说明了什么?

    4、特提及犹大之后裔。

    5、特称大卫的子孙。

    6、被掳时代里之时代。

    7、耶稣为女人后裔。

    (三)家谱——亦关于外邦人。

    1、他是信心之父亚伯拉罕之子。    ‘

    2、提及四个外邦女子在先祖之列:

    (1)他玛(棕树之意);

    (2)喇合(信心与宽大之意);

    (3)路得氏(美丽或朋友之意);

    (4)乌利亚之妻(特提夫名之意——神之妇)。

    3、法勒斯与谢拉并提之意——解经家以谢拉是长子,代表犹太人,法勒斯是非头生,却有名分,可代表外邦人。法勒斯生落以后,谢拉方产生。按灵意说,即到外邦人得救数目满足了,那以色列全家方都能得救(罗11:25-l2章)。

    4、可见耶稣(太12:3-8;来2:11)。

   二、敬虔的奥秘(太1:18-25;提前3;16)。

    (一)被神圣的诞生——全部救恩根本在于耶稣的诞生(创3
1 151赛7 1 14}太1:l8-20;路l:28)。

    1、童女圣妊(太1:18-25;创3:15;赛7:14)。

    2、圣灵感孕(太1:18、20;路l:28-38)。

    3、道成肉身--“道就是神”,即神的本体。

    (二)预定的圣名(太1:21)。

    1、耶稣(太1:21)。

    2、以马内利(太l:23;赛7:l4)——先提耶稣,后提以马内利,为的是先经验耶稣——为得救的人。再经验他为以马内利——作与主同在的人(结48:35)。

    (三)诞生的时地:

    1、诞生之时——即希律为王时,正表明以扫之轭得脱除之时(创27:41)。且是但以理所言,七十个七之节,六十二个七已将满期之时,以自从建圣城至基督死,当为“七个七与六十二个七”之合数,即483年。此是预备救恩实现之期已满,“及至时候满足……”。

    2、诞生之地——生于伯利恒,乃为应验圣经之言(弥5:2),此亦为大卫之城(路2:4;约7:42)。

三、明星出现

    (一)明星出现有何意义——圣经曾预言“有星要出于雅各”(民24:17)。耶稣亦言“我是明亮的晨星。”被此明星出现,有关于耶稣第一次来(太2:2)。更有关于第二次来,到第二次再来时,这明星并要出现在信徒心里(彼后l:19),此即外邦人得救数目添满、信徒被提、雅各家得救之时。从晨星出现至太阳东升,还须经过一段朦胧影时期——大灾难——不久这晨星到出太阳,遽然满天光荣,万国万民都涌进基督的国度了。

    (二)观星博士是哪国家人?——为波斯国人。但近世有解经家以为是中国人,因中国人对星相观念颇发达,在汉朝时间或空间论,皆当以中国人为宜,因星相学很出名。

    1、按时间论——当日尼希米及会众自巴比伦到耶城要四个月,此路距离,与中国西安去耶城之距离相较,比较相称。

    2、按空间论——“东方看见他的星”,按原文“东方”两字,或译“黎明”。星出现时在犹太是夜间,在博士见星处是黎明,即正表明犹太,当东方博士见星处之西方,或相差四、五点钟之时间,此即博士所以自东往西,直去犹太之原因。

    (三)随星远行,有何动向——新约第一句问“王在哪里?”旧约第一句问“你在哪里?”(创3:9)

    (四)朝拜圣婴有何奉献?

    1、献身(2:11)。

    2、献礼——所献礼物是三样,即黄金、乳香、没药。

    (1)黄金——尊耶稣为王。

    (2)乳香——表耶稣为祭司。

    (3)没药——表耶稣为先知。

四、埃及之避难:

    (一)避难之原因。

    (二)去埃及的道路。

    (三)逃避埃及的灵意——或指信徒于末世当有之行动,因启示录曾以耶稣钉十字架之处(启11:3)。

 

第三章    拿撒勒隐居时期

(太2:19-23)

一、由于神的预言:

  (一)众先知的预言--称为拿撒勒人。此名称之意:

    1、在敌人方面--以该城人士非善类。每借此为轻视诟骂之语。故此名成了犹太人不认耶稣为弥赛亚(约1:26,7:41-42)。

    2、在籍贯方面——不但成了他特别的护理,人只认其为拿撒勒人,不知其即生在伯利恒的圣婴,不露头角,即平安度过30年的和平岁月,而且这是神愚而智的救法,非有属灵的眼目,决不能辨认此出身微贱的拿撒勒人——弥赛亚。

    (二)大卫的枝条(赛11:1;耶23:5,33:15;亚3:8)——此言枝条或指拿撒勒耶稣是大卫根本所生的小枝条。

    (三)圣别的拿细耳——许愿作拿细耳,或译拿撒勒(民6章),即离俗留发与人隔离,而圣别归神,基督耶稣乃真拿细耳人——拿撒勒人(来7:26;士l3:5;创47:26)。

二、主的预备:

(一)年智并长,神人共悦(路2:52)。

(二)父事为念,勤作木匠(路2:49;可6:3)。

(三)循规入堂,熟习圣经(路4:16)。

(四)诸事受试探。

三、特为人的代表:

(一)完全律法。

(二)完全旧约。

(三)昭复真人。

第四章 筹备时期

(太3-4章)

   
此筹备工夫,即包括约翰作证,耶稣受洗,宣召门徒及第一种神迹后,初洁圣殿及叙加布道会事,直至约翰下监。

  一、约翰开路(3:l-l2)

    (一)越隐越显,越显越隐(路l:80)。

    1、越隐越显:

    (1)在旷野灵修(何2:14;申22:10)。

    (2)得旷野变化——

    (3)从旷野上来(歌8:5)。

    (二)越大越小,越小越大(太11:11)。

    1、越大越小(弗3:8)。

    2、越小越大(太3:11)。

    (1)报天国佳音“天国近了”。

    (2)唱心革命“你们应当悔改”。

    (3)见证基督——看哪神的羔羊……(约l:29),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3:11;路l:64,2:17)。

    (三)越衰越兴,越兴越衰。

    1、越衰越兴:

    (1)我衰主兴。

    (2)我衰即我兴。

    2、越兴越衰:

    (1)我不衰,主不兴。

    (2)我越衰,主越兴。

    (3)主之兴即我之兴。

  二、耶稣受洗(太3:13-4:11)。

    (一)水洗:

    1、站在人的地位上而尽律法之义。

    2、站在罪人的地位上而尽代替之义。

    3、站在信徒的地位上而尽模范之义。

    (二)灵洗(太3:16;徒7:56):

    1、耶稣受灵洗的意义——耶稣还需再受灵洗,方可执行他为先知、祭司、君王的职分。行祭司礼是先以水洗身,以后再抹油(出29:4-7),随后再受灵洗,即受圣灵恩膏。

    2、耶稣受灵洗的经过——三件事:

    (1)看见天开——开灵眼,看到灵世界。

    (2)闻天之声。

    (3)作种麦子。

    3、耶稣受灵洗时三一之显现:

    (1)天上的声音——圣父。

    (2)鸽子降下——圣灵。

    (3)为父爱子——耶稣(圣子)。

    (三)火洗(太4:l-ll)——约翰为主作见证说“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3:11,4:1)。当时主耶稣在旷野禁食祷告40昼夜,恶者以肉体世物来向耶稣挑战。

    1、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这些石头变成食物(太4:3)。

    (1)肉体情欲(2)生活问题(3)关于父爱(4)不疑惑神

    2、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从殿顶跳下去(太4:6)。

    (1)属灵骄傲(2)道路问题(3)关于父权(4)不试探神

    3、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天下的荣华都赐给你(太4:9)。

    (1)眼目情欲(2)信仰问题(3)关于父荣(4)不走小路。

  三、布道召徒(太4:l2-25):

    (一)初传福音(太4:12-17):

    1、先注意要区(太4:l7)   
2、传天国福音

    (二)宣召门徒--此时之召门徒,练习传道(4:18-22;约1:40-42)。

  (三)游行布道(4:23-25)。

 

第五章 登山宝训

(太5:1-7:28)

——被欢迎时期

    从上章末段所论,约翰被逮以后,耶稣即开始宣传福音(4:17),即是入了他被人欢迎时代。本章所论登山宝训,不但上了有形的山,众人欢迎他的心,也像是快到高峰的地步。此时以加利利游行之工,大有万姓归诚之势。有许多的人从各方而来,耶稣遂机登山,略将天国要旨,天国新民旧教与新教的分别,旧法律与新法律之不同,宣布于民众。此处所讲,可按照灵意以八福山的面上观略述之。

   一、天国子民之心性——山的里面(5:1-12)。本处所讲之八福(或九福),从虚心至为道舍命,共分三级九属:

    (一)关乎得救生命——或说关于得救:一则虚心,二则哀痛,三则温柔(重生)。

    (二)关乎进步生命——或说丰盛的生命:一则饥渴慕义,二则怜恤人,三则清心见神(成圣)。

二、天国子民的外形--山前(正面)(太5:13-16)。

    (一)对世界——如世上的盐,如世上的光(路1:78-79;约8:12;弗5:13;玛4:2)。

    (二)对社会——为山上城。

    (三)对家庭——如台上灯。

  三、天国子民的守法——山的侧面——信徒的义行(太5:17-48):

    (一)一面有至高的法律:

    1、是不能废的法律(罗3:31)

    2、是心灵的法律

    (二)一面有至高的标准:

    1、超乎法律的行事(太5:38-42)

    2、肖乎完全的模范

 四、天国子民的神交--山的上面(太6:1-34):

    (一)隐密的灵交(太6:1-18)

    1、隐密的施济

    2、隐密的祷告一则,进我的内室,进主的内室。二则,进到恩座前。

    3、隐密的禁食

    (二)信心的生活(太6:19-34)

    1、财物遮蔽里头的光

    2、财物夺去爱主的德

    3、财物减少信靠的心

   五、天国子民的处世——山的背面(或推动力)(太7:l-27)。

    (一)待人——以宝(7:1-12)。

    (二)待身——以智(7:13-20),积极奋勉,消极谨防。

    (三)行事——以信(7:20-27),即实行神旨。

    最后耶稣特别警告一切在八福山上听道的人说:“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今日一般听见这登山宝训的人,望能既听且行,把平生工作建在主的磐石上。“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这是说,耶稣的话,句句都带有能力,并非普通教师的训教。

 

第六章   最受欢迎时期

(太8章-9:58;参可1:21-2:12;路4:31-5:21)

    于加利利的游行大布道(4:12-23),即开始了欢迎时期。于上章所讲的登山宝训,即看见众人欢迎耶稣心已到最高峰。耶稣下了山,有许多人跟着他,于本章即有耶稣与众人站在一块平地上,同站的有许多门徒,许多百姓,从犹太全地--推罗西顿的海边来,都要听他讲道,又指望医治他们的病。

 一、广行各样神迹(8章-9:38)——耶稣基督不但有慈爱的心,也常伸出权能的手,救苦服役。

   (一)医病之寓意——

  1、医癞病(8:2-4)--至深之爱。

    2、治瘫病(8:6--13,9:1-18)——至奇之信,百夫长之仆,四人所抬之瘫子。

    3、祛虐疾(8:l4-15)——信徒易患之病。

    4、平风浪(8:23-27)——疑信之态度。

    5、逐恶魔(8:28-34;可54)。

    6、止血漏(9:24-27)灵力泄漏之真相。

    7、活死人(9:18、23-26)消灭死权。

    8、启瞽目  (1)即本处(太9:21-31)(2)即生来瞎子(约9章)(3)伯赛大的瞎子(可8:22-25)(4)耶利哥的巴底买(太20:29-34)亦启人灵目。

    9、医哑吧——(9:32-33;出4:11)。   

    10、医各样的病——(9:35)。

    (二)彰显神权:

    1、有辖自然界之权——可以平风静浪。

    2、有辖疾病之权

    3、有赦罪之权——病多从罪来,罪既赦免,病自愈。

    4、有辖死亡之权

    5、有辖魔鬼之权

    (三)表现神德——神迹自然可彰显主的权能,更是可表现主的神德。

    1、代替我们的软弱(赛53:5)。

    2、担当我们的疾病——医病的条件:

    (1)即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你若信,就必看见神的荣耀”。

    (2)即接——耶稣摸病人,或病人摸耶稣,一摸即愈。

    质言之,耶稣作我们的救主,救我们脱离的四种:

    第一即鬼—— 救我脱离魔鬼的权势。

    第二即罪——你的罪赦了。

    第三即病——医治各样的痛苦。

    第四即死——把死权消除。

    人们所最怕的就是这四样,靠主皆可脱免。

  二、任命使徒宣传(10:1-42,11:7)

    (一)受职——使徒之职乃圣职,非神召神立,决无人堪以承当。

    1、寻觅之羊(10:5-6)

    2、报天国佳音(10:11-l3)

    (二)提名——(10:2-4、10-19;路6:14-l6;徒l:l3-l4)

    (三)训勉(10:8-42)——训勉之言,内所含要义:

    1、无缠累(10:8-11);2、当灵巧(10:16);3、勿畏怯(10:17-21);4、当忍耐(10:22-25);5、有信托(10:26-33);6、爱主(10:34-37);7、不怕牺牲(10:38-39);8、接待者之赏(10:40-42)

 三、显见十架阴影(11章-12:50)

    (一)致令伤心之事有三(11:l-30):

    1、约翰之问言(11:l-30)——主还对众人称誉约翰,以他差人来问,并非怀疑,像风吹动的芦苇。

    (1)说明约翰的地位(太11:ll)——此处按地位言,约翰是新旧约中间的过渡人物。他是旧约律法下众先知中最大的;但较比恩典下最小的还小。在恩典下,在基督里,蒙恩的不是仆人,乃是儿子。所以约翰在他所传的天国里是最小的。

    (2)论约翰的新约地位——为耶稣的前驱,亲自介绍耶稣给犹太群众(约1:29),是开始宣传天国福音的人,“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此天国应指奥秘的国度(13:12),即教会。

    2、当时人的顽梗(11:l6-l9)——当时人的顽梗,实不能言喻。

    3、城众之悖逆(11:20-24):

    (1)悖逆乾之重刑    (2)就主旨之安息

    (甲)罪担得脱之安息(乙)万事交托的安息(丙)乐尽天职之安息

    (二)显然反对之事有四(太12:l-50):

    1、责其破坏安息日(太12:1-l4)。

    2、妒其赶鬼,逐魔(12:25-37)。

    3、借求神迹试探他(12:38-45)。

    4、促其家属来干预(12:46-50)。

 

第七章    反对时期(13-20章)

    上章论借着施洗约翰和主自己,并十二使徒的宣传说“天国近了”。又借着神权、神能所行神迹,为天国作证。现在按精神方面说为天国作证。现在按精神方面说,天国正是已经遭受反对而被弃绝,十架的阴影已经看见,不过那最后公然的弃绝尚在将来,耶稣此后工作的方式,也就因之而变通。

 一、讲法改变——用喻言、寓意(13:l-52)

    (一)是有神秘性的(弗3:4-6)——歌曰:“重价珠宝美丽,耶稣是生命活石,我主情愿付上重价,来买这颗珠子”。

    (二)是有时代性的(太13:3-56):

    1、播种时代——播种之喻(13:3-23、38)

    2、稗子丛生的时代——稗子的比喻(13:24-30)

    3、外表发达时代——芥菜之喻(13:31-32)又(但4:10-18;结31:2-9;林前5:6-8)

    4、内容腐败时代——面酵之喻(13:33)

    5、真教会之隐秘时代——宝贝珠子之喻(13:44-47,38)

    6、真教会之判别时代--撒网之喻(13:47-56)

    7、有天国父子的责任。

    总上所言,即召门徒时代开始,直至耶稣再来的审判时期。

    (三)是有世界性的。

 二、对象改变--退归异邦(14-l7章)。

    (一)为布道异邦(14-15章)——耶稣此次退到异邦,所经过之地,即推罗、西顿、叙利亚、腓尼基、该撒利亚、腓立比等地(14:13)。

    (二)为教训门徒:

    1、消除遗传的错误

    2、加深对主的认识:

    (1)人说人子是谁?

    (2)你们说我是谁?(约1:40-42;可4:41;太l4:33;约6:68-69)

    (3)耶稣自己说他是谁。

三、目的改变

(一)造就教会的基石(弗2:20)。

(二)特申十架救恩:

1、一次是在该撒利亚境内(太16:21-28)。

2、二次是在从山上下来,还在加利利的时代(太17:22)。

3、三次是在上耶路撒冷的路上(太20:17-19)。

 

第八章   小信的人

    从八福山开始,直到黑门山,耶稣有特别又特别训教门徒的一句话,就是说:“你们这些小信的人”。宗教是在于信仰,教会领袖更是在于信仰,信仰怎样,就看出是怎样的领袖。耶稣责备门徒,也只此一语,是因信徒的亏欠,领袖的失败,全在于“小信的人”。从八福山到此时一连有五次说:“你们这小信的人”!宗教是在于信仰,教会领袖更是在于信仰,信仰怎样,就是为人怎样领袖。

一、关于生活(太6:30)。

  (一)物质使眼昏花(太6:22--23)。

  (二)物质夺去爱主心(太6:24)。

  (三)物质减少了信心(太6:2-29)。

  (四)物质有误亏神国、神义(太6:33)——先求神的国与神的义,这些东西就加给你们了。注意:“先”与“和”,把神国、神义放在第一个地位上。物质之“加”多,即不期然而然。

  二、关于环境(太8:26;可4:37-41)。

    (一)主的旨意——环境恶劣。

    (二)主的镇定——门徒之惊慌

    (三)门徒之呼求——主的权能。

    (四)主的荣耀——门徒的认识。

    (五)主的同在——门徒的平安。

 三、关于信心道路(太14:30-31)。

    (一)非以理智乃凭信心——彼得见主在海面上行走。

    (二)唯听主声——不靠感觉。

    (三)只仰望主,不看环境——彼得的失败是眼看海中的波浪,不举目看主耶稣。

    (四)在急难中的求救。

   四、关于信道的工作(太16:6)。

    (一)门徒的错误——领会错了。

    (二)耶稣的责问

   五、关于祈祷(太17:20;珥2:26;赛43:19;耶33:2-3)

祷告无信心,是最轻慢主,以他为不可靠,不可信。信徒的生命是常在属灵的争战中(弗6:12;彼前4:14)。

    (一)鬼是一种邪灵(太12:43;可5:9):

    1、它能附着人与兽(太8:28-33,9:32、12、22、43、45;可l:37,5:15、16、18、13,7:25)

    2、它们是污秽的,邪恶的(太8:29,9:33,10:1)。

    3、它们认识耶稣是神的儿子,也承认他有天上的权柄(太8:29-30;太8:31-32;可l:24;徒l9:15;雅2:19)。

    4、它们也知道自己的结局(太8:29;路8:31)。

    5、它们能使人身生病(太12:22,17:15-18;路l3:16)。

    (二)但神精病与被鬼附着的显有不同,在这段经文中:

    1、可以看出魔鬼的动作(太17:15)。

    2、门徒不能逐鬼的原因(太17:19)。

    3、耶稣赶鬼的态度——“耶稣责斥那鬼”(太17:18)。耶稣医病与逐鬼态度显有不同。医病显有慈爱、怜悯之感,并言照其信心成全;赶鬼却用斥责之声,将鬼逐出。今信徒赶鬼,还当先求主赐信心,后即斥责之。不须在鬼前祈祷。

    4、或有时宜先禁食祷告。

    5、有信心如芥种,亦事无不成——芥种虽小,却实有实体,有生命,有能力。果有此芥种之信,亦求无不应了。

 

第九章  欢迎与反对——末七日圣迹

(太21--25章)

    福音书对耶稣在末一礼拜的事,记载较详。四福音共89章,记末七日之事,有30章,共占有四本福音书之篇幅的三分之一,因为救恩之功,多赖末七日耶稣的死而复活,此为“耶稣的得胜时代”。

一、荣耀日,礼拜天——骑驴晋京(可11:1-10;路l9:29-44;约l2:l2-19)。其每次晋京之言行,皆与我们有密切关系,其中最要者,当然即末次晋京--骑驴晋京。

    (一)有驴和驴驹拴在那里——诗ll8:27。

    (二)要解开牵来,主要用它——解开牵来,让他在主内有自由,在爱中自由,灵里得了解放。快乐地来到主面前,“主用他”。人为世俗所用,为名利所用,为恶者所用,为自己所用,多是用之不当,为主所用,是何等荣耀快乐。

    (三)从未有人骑过(可11:2)——为主所用是好的,为能蒙救,圣洁之身灵,在未被世俗役使以前,先献与主,首被主用是更好。

    (四)扶着耶稣骑上——耶稣骑上,原文是骑上他们,门徒是牵着驴和驴驹来。究竟耶稣所骑的是老驴呢,还是驴驹呢?据讲:从伯法其到耶城尚有六里路程(约ll:18;太21:l-lO)。慈爱的耶稣为减轻小驴的负担,不是从伯法其即骑小驴,起先是骑老驴,叫老驴替小驴担负一程,至进耶城时,才骑上小驴,就把从原处的骑工归在小驴身上。

    (五)众皆称颂和撒那——耶稣为此骑驴晋京,正应验经上的话说(亚9:9)。

   二、权柄日——礼拜一之事(太21:l2-22;可ll:1-11;路21:37),耶稣骑驴入京,乃在我们今日所守之安息日,本段所论乃礼拜一之事,主于是日所显之神权有二:

    (一)洁净圣殿之经过——表当时犹太宗教的真象。

    1、消极洁净法——洁净污秽(太21:l2-l3;约2:11)。

    2、积极洁净法——医好瞎子与瘸子,即根本洁净法。

    3、特殊洁净法——即小儿大声赞美。

    (二)咒诅无花果树之经过--表当时犹太民族之真象。

    1、以不花而结实——无花果树是不开花即结实,不花而实是高等信徒的本色。

    2、有叶无果——无花果树亦果叶并生,只长叶而不结果,却未尽天职,则难免受咒诅。

    3、叶枯果干——既不结果,白占地土,焉得不受咒诅呢?表明犹太人从此被弃,正如这枝被咒诅的无花果树,非到主再来之前,无萌芽之希望(太24:32)。

    (三)洁净圣殿,咒诅无花果树之相关——这两件事,表明犹太人之罪相。

    1、当有者无,当无者有——罪之真际,咒诅无花果树,关于积极方面之罪——当有者无;洁净圣殿关于消极方面之罪一当无者有;只是关于这二方面即当行而不行,不当行而行。

    (1)当有者无——无花果树正为当时耶路撒冷之表象,无花果树有叶即应有果。“不是收果子的时候”,是果子尚未收去。有叶无果,是表明未结果,因而被主咒诅。

    (2)当无者有——圣殿原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是神交通之所,有己无神的祭司,竟使“万国祷告之地”成为贼窝,耶稣怎能不心热如焚,而加洁净呢?

    2、当有者无,自以为有,当无者有,自以为无——罪之渊深。当有者无,当无者有,其罪尚轻,所可惜者,乃当有者无,自以为有。当无者有,自以为无,即罪更加重了。

    (1)当有者无,自以为有——无花果树,枝叶茂密,像是不知有何缺少,此亦耶路撒冷当时的现象。

    (2)当无者有,自以为无——圣殿虽充满不洁的事物,而祭司法利赛辈,未觉悟其有何不歹。

    3、当有者无,自以为当无;当无者有,自以为当有——罪之极端。

    (1)当有者无,自以为当无——耶稣咒诅无花果树,不但祭司法利赛辈未以为然,想门徒亦然,不是当时法利赛人之真相。

    (2)当无者有,自以为当有——耶稣洁殿时,祭司不但不悟其罪且怒气填胸。

   三、辩论日——礼拜二之事(21:20、25、46;可ll:20,13:31;路20:4,21:38)。自拉撒路复活后,人崇拜耶稣之心已达极点,故其入京时异常受欢迎。奈人心不定,反复无常,非但领袖与主为难,即欢迎之群众,亦显然反对。辩论日于一切辨难中,即表现犹太国民厌弃耶稣之态度。

    (一)二种问题(太21:20-27;可11:20-37;路20:l-8)。

    1、门徒的问题——无花果为何枯干?或谓由于根被虫蛀。按灵意说是很对的。因犹太人的信仰已根本有错误。但根被虫蛀,所以“立刻枯干”时,耶稣的回答,是信心祈祷的能力。

    (1)有信不疑,必定能得(21:22)。

    (2)求移山倒海之难事,亦求无不得(21:21末句)。

    (3)无论何人,如此祈祷,亦求无不得(21:21次句)。

    (4)耶稣诚切相告,任何人如此祈祷,亦求无不得(21:21首句)

    2、领袖的问题——你仗什么权柄作这些事?耶稣的答辩即用反问语,“约翰的洗礼是从哪里来的”?

    (二)三种喻言(太21:33-44;可l2:1-12;路20:9-l8)。

    1、王子之喻——此喻神给恶园户悔改机会尚存,宜及时悔悟,这全是神的恩典,并人在神家就当按神分给之工作去忠心工作——“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作工。”(太21:28)

    2、恶奴之喻——上喻是言犹太领袖已往之罪,此则言将来之罪,并其祖先之罪。葡萄园喻犹太国,园中树喻犹太圣民。葡萄园蒙特别栽培,喻犹太人得恩独厚,不料不能按时结果,反残杀神仆,终则钉耶稣于十架。视耶稣如匠人所弃之石(21:42)。以石喻耶稣有三种意义:

    (1)对犹太人为绊脚石(21:44;赛8:14-15;罗1:32;彼前2:1 
8)。

    (2)对教会为房角石(21:42;林前3:11;弗2:20-22;彼前2:4-5)

    (3)对异邦国权为击打之石(21:44;但2:34)。

    3、婚筵之喻--此喻神的恩召:

    (1)所言仆人有三等:

    一等为旧约先知等(22:3)。

    二等或指施洗约翰、十二使徒与七十传道士等。

    三等指历代宣道士及为主工作的信徒。

    (2)所言人不蒙召之故有二:——有的是为世界的思虑(22:5),有的是为反对真理(22:6)。所言礼服最重要,乃主人预备,非个人自备。此乃表明自以为义的人,是与救恩无分的。

    4、此三喻之别——首喻重在轻视神仆,次喻重在轻视神子,三喻重在轻视神。首喻要义在敬遵父命,次喻的要义在于结善果,三喻要义在于承受神恩。

    (三)四种辩难(太22:15-46;可l2:l3-37;路22:19-44)。

    1、希律党之问难——其困难甚为恶,态度雍容,出言狡猾,以冀耶稣坠其术中。耶稣之答词极有智慧,借表宗教与政治两不相混。

    2、撒都该人之问难——撒都该人不信来生。即以平素虽为法利赛人之难题,问难于耶稣。撒都该人亦信五经,故耶稣以荆棘篇之言,证明来生之道。因神于荆棘篇自称“是”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之神。所用之“是”字是现在式,表明神对摩西讲话时,亚伯拉罕等尚生活在神面前——因神是活人的神。

    3、律法师之问难——律法何为最大?耶稣则借用经言答此难题,为千古定论。即上爱神,下爱人,因为爱是完全了律法(罗13:10)。

    (四)八种有祸(太23:1-39;可l2:38-40;路20:45-47)——马太福音五章为八福篇,第23章为八祸篇,以警戒文士与法利赛人。   

    1、第一祸以关闭神国之门(13节)。

    2、第二祸以其假冒为善(14节)。

    3、第三祸以其引人入歧途(15节)。

    4、第四祸以其藐视法则,使人不明法律正义(16 22节),即瞎眼领路。

    5、第五祸以其善言欺人(23-24节),即假冒为善。

    6、第六祸以其外洁内污(25-26节)。

    7、第七祸以其专粉饰外观,而无实德(27-28节)。

    8、第八祸以其历来迫害神仆,罪不容辞(29-36节)。

耶稣对于众人之教训与其言论,至此而终。辩论终结,犹太人厌弃耶稣。被咒诅之无花果树,已成为犹太人之命运。

 

第十章   最后之预言与谕言

(太24章-25章)

--橄榄山上的训言

   
本章所论,仍是辩论日之事,耶稣终日在圣殿与各种人辩论必是身疲力乏,口干舌焦,及至天色已晚,同门徒出了圣殿,门徒却把殿宇指给耶稣看,耶稣说,“你们不是看见这殿宇吗……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前去橄榄山上坐下少憩。

   一、最后预言——言时把最后的预兆(24章)答复门徒之问题,即:

    (一)什么时候有“这些事”?——圣殿被毁之事。

    (二)你降临——耶稣二次再来。

    (三)世界末日——你降临“和”世界末了,有什么预兆?

    (一)先答第一问题:“什么时候有这些事”?即至殿与耶路撒冷被毁之事,耶稣的回答(路21:20-24)。

    (二)再答第二、第三问题:“你降临和世界末了有什么预兆呢?”回答(24:4-33):按4:l4亦有双层解释

    1、指本时代之现象——战争、饥荒、瘟疫、地震、逼迫、假基督群起惑众(但4:26)。

    2、特指末时代之末时,即但以理书之七十个七与六十二个七(但9:24-27)。马太福音24章3至31节乃言基督再来,并大灾难之种种现象。

    (三)所答主再来的预兆——在本段圣经里,耶稣回答门徒的话,即总括主耶稣再来之预兆。

    1、信仰的危险(24:4-5;提后4:l-5;彼后2:1-5)。

    2、世界上危难(24:6-l0)——灾难的起头。

    3、天国福音遍传(24:14)——天国福音,即关于耶稣再来,天国实现,特别是为犹太余民(赛l:9;罗l6:5)。

    4、教会腐败(24:10--12)——显有老底嘉教会之现象。

    5、敌基督的出现,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离经叛道(24:15;帖后2:1-8)。

    6、大灾难之经过(24:21-30;启7:14)。

    7、无花果树萌芽(24:32)。

    8、挪亚日子之表象(24:37-39)。

    9、选民回国(24:31)。

  二、最后喻言——喻言时代,最后之审判(25章)。

    (一)对三喻不同的观念:

    1、有人言包括耶稣再来时一切被审判的人——指犹太人(25:1-13),非新妇及伴女;指教会(25:14-30);指地上万国(25:31-46)。

    2、有言是对于人各方面的审判——对己(25:1-13),对人(14-30节),对主(31-46节)。

    3、有言指对个人的各部分——对人的灵性(25:1-13)——油,对人的工作(25:14-30)
——赚利,对人生命精华(25:31-46)——爱。

    (二)此之喻所含的要义:

    1、童女之喻--审判灵性。

    (1)人对比喻的不同解释,可分三讲:

    (1)有言指得救与未得救之分——愚拙童女指未得救者。

    (2)指得胜与未得胜之分——愚拙童女指得救而未得胜者。

    (3)有指入千年国与不能入千年国之分——愚拙童女是关在千年国以外,但经无明文,与救恩不合。有二事可定规愚拙童女之命运:   

    “一则她们都不预备油”,二则主对她们说“我不认识你们”。油表示圣灵(罗8:9),如果她们真是主的人,主能否说“我不认识你们呢”?

    (2)我们对此喻宜受训勉:a.要预备油    
b.要预备油及警醒    c.要警醒为半夜人声。

    2、分银之喻——审判工程(25:l4-30)。上喻论信徒的心灵。此喻论信徒的工作,此段与路l9:11-27之言近同,惟要旨有别。路言人所领的本钱同,而功果不一。但若各尽其力,所得与所受之比例仅同,而所得之赏亦无殊。

    (1)本同利率同,赏赐亦同:

    a.按才干分银子;b.按本钱算利息;c.忠于小事则托以大事;d.本同利不同,赏亦不同(路19:11-26);e.工作同,利不同,赏亦有别(林前3:10-15);f.只能因工得赏,不能因工得救;g.有者益有,无者益无。

    (2)将本埋没,无利而受损:

    a.千银之仆,非以其亏本,乃以其未赚利;

    b.千银之仆,非以其行所不当行,乃以其未行所当行;

    c.千银之仆,非以其不能赚利,乃以其不肯赚利;

    d.千银之仆,非但以其不殷勤,且以其不良善(26节);

    e.千银之仆,非以其无信心,乃无信心之行为——死信心;

    f.千银之仆,非但以其不忠于主,且以其诬赖主。

    g.千银之仆,非但不能得赏,且不能得救--则其本已被夺去。二则毫无工作,表无生命显于工作。三则,以其诬赖之言,非得救者所行。四则,其已被丢在外面,哀哭切齿,若说是一个得救的人,被丢在千年国外边,在那里哀哭切齿,真是轻血蔑主的救恩,藐视主的慈爱,轻看主的宝血。

    3、别羊之喻——审判万国(25:31-46)。此喻论者多以为指末日大审判。但细看喻中所言,可知耶稣之意,指二次再来,判别地上的国民,并非基督台前的审判,亦非白色大宝座的审判。明言为“人子在荣耀里,同众圣降临时”所施行的审判。亦言及复活,并展开书卷等(启20:11)。当时在场的三等人,即“绵羊”、“山羊”、和“弟兄”,地点在地上,审判条件,单看其如何待“弟兄”。耶稣于辩论日,“终日在圣殿与人辩论”,于天晚出殿,在橄榄山上坐下,仍对门徒有此长篇的,亦是最重要的言论,可见主对于门徒,虽三年之久谆谆训教,仍觉意犹未尽。言犹未了,所以仍抓住这最后的机会,发表最后的预言。此预言还是对于这时代的人,最为切要。希望我们要警惕这各种预言,切勿作沉睡、不备油、不赚利、不顾念主弟兄的挂名教徒。

第十一章 最大之日

(太26-27章)

——受难日

   
上二章所论,皆是辩论日,即我们的礼拜二之事,礼拜三为休息日,晚间即与门徒进城,比犹太人早一天守逾越节--教会相信礼拜三、四,皆为退修日,礼拜四晚进城。犹太人计日,是从日落到日落为一天,即从日落算起,先过夜后过日。这一日的经过,即从马可楼至各各他。马可楼是得力,各各他是得胜。

   一、受难夜——世界最黑暗的一夜(26章)。

    (一)马可楼——喝乐杯或称救恩杯(太26:l7-30),耶稣与门徒同守逾越节,耶稣曾洗门徒的脚(约13:4-5)。吃逾越节筵席以后,耶稣即把逾越节的筵席改为新逾越节的爱筵。我们今日教会皆称为晚餐(林前11:20)或圣餐。亦或有人仅为称“擘饼”者。但此圣筵。亦同领爱杯,不仅擘饼。此爱杯亦是新约杯,即以此杯与我们立新约(太26:28)。此一爱杯,亦表天国里将来要喝的“新杯”,即婚姻筵席上所喝的新杯。“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国里同你们喝新的那日子”。

    (二)客西马尼——喝苦杯(太26:28)。

    1、灵的压榨——客西马尼即压榨之意。即压橄榄油之场。橄榄油非经压榨,不能流出金色油。

    2、魂的痛苦——

    3、体的粉碎——耶稣所喝的苦杯,亦是涌进了体的每个细胞,使每个细胞中皆经验了罪的毒、死的威权,以致流出血汗。

    (三)犹大与彼得——三十块钱与三次否认。

    1、犹大卖主:

    (1)血价(太27:4)——三十块钱,是至轻之价,奴仆之价,亦最高之价,圣经称为重价(亚11:13;林前6:20,7:23)。

    (2)血田——是为埋葬。

    (3)窑户的田地——可由主的宝血作成器皿,“血价”是为救赎。“血田”是为埋葬,“窑户地”是为制器。由此制成许多属灵的器皿。

    2、彼得的不认主(太26:69-75):

    (1)口头上不认。

    (2)信仰上不认——敢在神面前发咒起誓,明明是背离信仰。

    (3)在行为上不认。

 二、受难日——世界最蒙恩的一天(太27章)。

    (一)法庭的法场:

    1、不守法律的法庭:

    (1)不法的判决(太27:11-14,23-24;;路23:1-7)。

    (2)无理的戏类(太27:27-31)。

    头戴荆棘冕。圣经谕冠冕计分三等:

    一等易坏冠冕(林前9:25;提后2:5)——小卷记,所得树条编的。

    二等荆棘冠冕——即为人所受之苦。

    三等精金冠冕——(启4:4):得胜信徒所得头等荣耀的奖赏。有生命冠冕(启2:10),不朽坏的(林前9:15),公义的(提后4:8),喜乐的(腓4:17),荣耀的冠冕(彼前5:4)。

    (2)手执苇子杖——拿一根苇子放在他右手,此苇子代替金圭铁仗。表明他的王权,非金圭,非铁杖,不过是轻微至极的苇子而已。何幸耶稣的金圭、铁杖。他另一方面看,也真是那苇子所表的是量“神的殿和祭坛,并在殿中礼拜的人”。原是用苇子作量度的杖(启11:1-2,21:16)。

  2、完全律法的法场:

  (1)在左边的强盗——罪的十字架。

  (2)在右边的强盗——得救的十字架。

  (3)中间的主耶稣——救人的十字架。

  (二)神威与神恩——十字架。

  1、神威:

  (1)天地黑暗  (2)天父掩面

  2、神恩:

  (1)殿幔中裂    (2)古墓自开   
(3)水血下流(诗22:14,16:10)

 

第十二章   新墓与空墓

(太27:57-28:20)

   
我们的主耶稣既已代万人受死,赎罪的功已成,遂将灵魂交与父神,而奏凯旋。但其尚未由死复活,其救世功夫仍未完成,故本章所言之新墓与空墓,即其救世之功必须,亦其在世最后之得胜与荣耀。

  一、新墓:

    (一)安葬之场:

    1、将罪人埋没(来10:21-22;赛53:9)。

    2、实验以赛亚的预言(太12:40)。

    3、应验约拿的代表

    4、土归土,尘归尘(创3:19;传l2:7)

    5、证明其死之确实

    6、安慰被葬之人

    (二)安葬之人(太24:12)

    1、是个财主——约瑟

    2、是个门徒

    3、是个有资格领取的人--约瑟

    4、是为主不顾一切的人(徒13:29)

    (三)安葬之时——约瑟安葬之时,平时皆言是在犹太礼拜六,即我们的礼拜五,于太阳未落之前,以礼安葬。

    (四)安葬之地:

    1、是借的(太8:20)

    2、是新的

    3、是凿在磐石内的

    4、乃园中之墓

    5、乃封固防守之墓

  二、空墓:

    (一)主复活之时日--七日的第一日,天快亮的时候。

    (二)主复活的景状:

    1、先有地大震动

    2、天使把石头辊开

    3、貌如闪电,衣白如雪(太28:3)

    4、守兵吓得战抖

    5、敌人惊慌失措

    (三)复活主的显现与使命:

    1、主之显现(约20:ll-l8)

    2、主之使命:

    (1)有新的政权

    (2)有新的使命

    (3)有新的应许

   
对于门徒最大的使命,不仅为当时之门徒,亦是为历代的门徒。今日正是对于我们已蒙救恩的信徒,当怎样听此使命,去广布救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