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第八章
下一篇
C. 第三篇信息:复原━━耶京必复兴(八1-17)
**1.**神的保证(八1-8)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为锡安心里极其火热;我为他火热,向他的仇敌发烈怒。耶和华如此说,我现在回到锡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万军之耶和华的山必称为圣山。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将来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因为年纪老迈就手拿拐杖。城中街上必满有男孩女孩玩耍。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到那日,这事在余剩的民眼中看为希奇,在我眼中也看为希奇么;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我要从东方、从西方,救回我的民;我要领他们来,使他们住在耶路撒冷中;他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们的上帝,都凭诚实和公义。
先知后二篇信息产生极大的安慰,叫当时的选民甚得鼓舞、喜乐,因为神向他们保证施恩,这是以色列复原与振兴的保证。
按格式言,撒八章共记有十句“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八2、4、6、7、9、11、14、19、20、23),故令学者们呼之为“撒书的十诫”(注5)或“十个神喻”(注6)。可是从“临到”这词的用法(七1、8,八1、18),撒八章亦可分为两篇信息。两篇内容皆充满安慰之言及保证复原的应许。
第三篇信息的保证与第一异象(一12-17)有甚多共同之处,可分七方面:
a、 神必为锡安极其火热(八2a)━━这亦是神在二年前向先知申告的保证,神为锡安大发火热(参一14)。这种火热是因神与选民所立的约而生发出来的(“火热”一词首次出现在摩西之约中,参出廿5,卅四14;申五9),亦是他属性的表现(如申四24,六15,廿九18、19,卅二16、21)。(注7)
b、 并向仇敌发怒(八2b)━━神的火热与震怒常并列一起(如结五13,十六38、42;赛五十九17-18;鸿一2),如今向以色列的仇敌表达出来(中译的补字可能由一15之意而来)。
c、 重回耶京(八3)━━神保证重回锡安,并住其内(圣殿必要建毕才能成就,参一16),这样耶路撒冷必称为“诚实的城”(如赛一26,因神是真实的神),其上之山亦称为“圣山”(因神拣选了它为圣殿之地点)。此方面的保证申证先前在一16,二10的话。
d、 耶京必平安喜乐(八4-5)━━耶路撒冷有神同住时必国泰民安、丰盛发达(参一17)。神以一幅年老及年幼安闲逸乐的图画,预告将来的情形(次经玛喀比前书十四4、9、11亦同样描述此时的情形)。(注8)
e、 神是无所不能的神(八6)━━神续向选民保证,“到那日”时,以上所言的必成就。“这事”(尤指上文的国泰民安)在归回者(余剩的民)眼中看为“希奇”(yippale,意“困难”,如创十八14,耶卅二17、23),但在神眼中也看为难么?这是神的反问,答案固然不用宣告,因太明显了。这是作者文学技巧上的一种表现。
f、 神必从各处救回他的选民(八7)━━这“救回”包括招聚、保守、眷顾他们,使他们平安返抵“神的圣地”(二12),神的城邑(一17),神的圣山(八3)。神招聚分散的子民归回,是旧约末世论中的一个要题,亦是神的选民将来蒙恩的一个保证(如诗五十1,一一三3;赛四十三5-6;玛一11)。
g、 神必作选民的神(八8)━━这是旧约福中之福(参出十九5,廿九45;利廿六12;耶卅一33;何二19-20;及罗十一25-27),亦是神选召以色列至终之目的。此时,以色列凭诚实和公义作神的子民(八8后半句是指选民,非指神)。(注9)
一些学者主张本处的预言在教会时期便应验了(如Wright, Keil,
Pusey, Laetsch, Leupold),但本段的重点必须在弥赛亚掌王权时才能完全应验。犹太人在主前536年归回本土,那只是象征性及部份性的应验。至于此处预言的各细节必要待将来才满验,支持此解说的有数个基本理由:(注10)
(1) 536年的归回是部份与单方面的(非四面八方)。
(2) 本书中仍有多处等待将来应验的预言(如一18-21,二11,六13,八20-23)。
(3) 只有在主后70年耶城被毁后,犹太人才正式分散在外邦列国中。
(4) 以色列人的归回是极大规模的,是普世性的。
(5) 撒书本处的预言与其他大小先知书中同类预言所等待的时期是一致的(如赛十一11-12,四十三5-6)。
2. 神的劝勉(八9-13)
神保证式的预言发出来,随即“打铁趁热”劝勉他们当努力建殿,在此处神以过往及现今两情况作对比,藉此唤醒他们爱神殿的热忱。
a、 以前的情况:解释困苦之因(八9-10)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当建造万军之耶和华的殿,立根基之日的先知所说的话,现在你们听见,应当手里强壮。那日以先人得不着雇价,牲畜也是如此。且因敌人的缘故,出入之人不得平安;乃因我使众人互相攻击。
首点之对比指出立根基之日,先知(哈该及撒迦利亚)(“立基之日”是拢统说法,因此时不是主前535年立根基之时,而是518年恢复重建的时候)的话他们听见了,故应当手壮继续作成该作之工。
那时(“那日以先”指圣殿怠工之时,即主前535-520年时),他们忽略续建圣殿,导致神不降福于他们的生活,致他们生活困苦(参该一2-6,9-11,二15-19),仇敌窥何,伺机攻击,平安失落,困苦流离。
b、 现今的保证:保证日后蒙福(八11-13)
但如今我待这余剩的民,必不像从前;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因为他们必平安撒种;葡萄树必结果子,地土必有出产,天也必降甘露;我要使这余剩的民,享受这一切的福。犹大家和以色列家阿,你们从前在列国中怎样成为可咒诅的,照样,我要拯救你们,使人称你们为有福的(或作使你们叫人得福);你们不要惧怕,手要强壮。
因为他们恢复建殿,神于是向他们发出三大“另眼看待”的保证(八11)。
(1) “平安撒种”(八12a)(原文作“平安的种子”,指太平时代所撒下的种子,故本句可指撒种时的情形及时代);(2)享受种植之果(八12b);(3)从被咒的情况改为蒙福的境地(八13);(参赛十九24;结卅四26)故此可胆大作工完成建殿。
c、 即时的行善:蒙福的途径(八14-17)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列祖惹我发怒的时候,我怎样定意降祸,并不后悔;现在我照样定意施恩与耶路撒冷,和犹大家,你们不要惧怕。你们所当行的是这样:各人与邻舍说话诚实,在城门囗按至理判断,使人和睦;谁都不可心里谋害邻舍,也不可喜爱起假誓;因为这些事都为我所恨恶;这是耶和华说的。
神再以一个对比继续劝勉他们:以前他虽曾向列祖发怒(指国亡与被掳),现今定意施恩,可是蒙恩的途径亦有四点;两点积极性,两点禁戒性(1)对人要诚实(八16a);(2)判事要按理,务要和睦解决(八16b);(3)对人不可心存不轨(八17a);(4)对神不可背誓(八17b)。此处的劝勉类似上篇信息的一部份(七9-10)。在结束时,神申述这些事(指二点禁戒的事)皆是他甚憎恶的,所以务必禁行。
D. 第四篇信息:改观:忧伤变欢乐(八18-23)
严格说来,最后的信息才是回答伯特利代表团的问题。
**1.**回答问题(八18-19)
万军之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四月五月禁食的日子,七月十月禁食的日子必变为犹大家欢喜快乐的日子,和欢乐的节期;所以你们要喜爱诚实与和平。
此段说明所有悲哀的节日都会变为欢欣的节期(如摩八10;耶卅一10-14),因为神会回到锡安,住在其中,作选民的神,然而他们必要喜爱“真理”(代表“律法”,即对神之信仰方面,中译“诚实”)与“和平”(代表“和睦”,即与人相处的生活方面)。
**2.**重申应许(八20-23)
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将来必有列国的人,和多城的居民来到;这城的居民,必到那城,说,我们要快去恳求耶和华的恩,寻求万军之耶和华;我也要去。必有列邦的人,和强国的民,来到耶路撒冷,寻求万军之耶和华,恳求耶和华的恩。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在那些日子必有十个人,从列国诸族中出来(族原文作方言),拉住一个犹大人的衣襟,说,我们要与你们同去,因为我们听见上帝与你们同在了。
在上文二11那里,先知已预告将来外邦列国必会前来投靠以色列的神,现
今在此处神再申述这主题(也是众先知多处的主题,如赛二2-4,六十六18-21;弥四1-5)构成本书第一大部份的结语。(注11)这预言结语可分二点:
a、 列国到耶城恳求神恩(八20-22)━将来(下文是神与选民同在之时,即以色列国在弥赛亚掌王权时,非象征天国福音传遍的时代,如Pusey, Henptenburg, Wright, Jerome等主张)世界各国皆前来耶路撒冷,寻求神恩(这是罕有之举,在历史中,各国大部份都与以色列为敌),即是说此时他们皆顺服神的权能,而以仆人的态度到神的居所中敬拜他。
b、 耶和华必与选民同在(八23)━━那时外邦列国必多人前往耶京敬奉神。“十个人”代表“全部”或“无数”之意(如创十20、31,卅一7;利廿六2;得四2;民十四22;撒上一8;耶四十一8);此处不能按字面解释,因十个人如何拉住一个犹太人的衣襟呢?况且“拉住衣襟”亦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注12)(“拉住衣襟”指“要求庇佑”或“分享恩惠”之意,如撒上十五29;赛四1;六十六18)(注13),因在这时候神与其选民永远同在了,也是以马内利具体与永恒地实现(参结四十八35)。
第三章 书注
-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
Press, 1965 (C),
1979, p.89.
- M. F. Unger, "Zechariah," The
Glory of The Messiah,
Zondervan, 1963(C), 1970, p.123表同感。
- C. L. Feinberg, p.94;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 Kregal, 1918(C), 1972.
D.
Baron, p.224.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Evangelical Press,
1971(C), 1974, p.141;E.Cashdan, p.297.
旧约全书释义,三一文化事业公司一九七八年版第12页。
Joyce E. Baldwin, "Zechariah,"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antary, IVP, 1972(C), 1974, pp.102, 149(以后此书简称TOTC)。
- 引自C. L. Feinberg, p.103;Eli Cashdan, "Zechariah," The
Twelve Prophets, ed. A. Cohen, Soncino Press, 1948,
p.298.
TOTC,
p.150.M.
F. Unger, p.138.TOTC,
p.156.犹太传统所谓这个被拉衣襟的犹太人就是弥赛亚,如Peshitta
译本,Rabbathi, 引自D. Baron, p.255。
- C.
L. Feinberg, p.114.
── 马有藻《撒迦利亚书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