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第六章
下一篇
H. 第八异象:在两山中出来的四车轮(六1-8)
最后的异象与上章的双审判异象产生极密切的关系;在第六异象中,以色列个人的罪遭受审判;在第七异象中,以色列国家性的罪遭受审判;而如今在这最后的异象中,全地的罪亦遭受审判,这是以色列国度复兴的前奏。
最后异象与第一及第二异象在主题上亦相当衔接。在首异象中,神的审判工具(众马)四出巡查地上的情形,回报当时是安静平稳(一11),但后来却并非如此(见第二异象)。在此异象中,神的选民陆续受外邦国的侵略,可是外邦国同样被打败,如今在末了的异象内,侵略以色列的外邦国逐一被神的审判所铲除,于是以色列的国度复立了。
**1.**异象的情况(六1-3)
我又举目观看,见有四辆车从两山中间出来,那山是铜山。第一辆车套着红马;第二辆车套着黑马;第三辆车套着白马;第四辆车套着有斑点的壮马。
先知看见四辆车从两山中出来,车轮的套马(“马”是复数字,旧约时每车轮套四马)各有不同的颜色:红、黑、白、斑四色。
这两山究竟何指?学者们的意见颇分歧,解说有七:
(1) 象征神审判世界的两大基本代表,当时是约书亚与所罗巴伯,后来是教会与政权(如Chambers)。
(2) 象征神天上的居所(TOTC, ICC, Baron; Baron一方面称两山是耶路撒冷城内外的两山,一面称之是象征神天上的居所)。
(3) 象征神两方面(即全面性)的保护(Hengstenberg)。
(4) 象征神奥秘的意旨(藏在两山中)(Cobir)。
(5) 象征律法与先知(M.Luther)。
(6) 象征神强力服役他的工具(H.C.Leupold)。
(7) 指出神审判的地点(Baron)。
“两山”字之前有定冠词,特指某两座山。这两座山对读者来说是熟稔的,故不用解释是那两座山。从地理境域看,这两山必是读者所住耶路撒冷附近的两山,一是锡安山,另一是橄榄山,这是大部份学者的意见。
为了免去读者的误会,作者补充那些山是铜山(中漏译“些”字,参其他译本有“些”字,如泰文)。“铜”在圣经象征学中一贯代表“审判”之意(如铜制的洗濯盆、燔祭坛、旷野中的铜蛇),既然两山是铜山,代表审判,故这从两山中出来的四车轮就是为审判而来。而它们从两山中的谷地出来,那正是约沙法谷(意“神的审判谷”)的所在(约沙法谷是旧约中多处预言最后审判邦国的所在地。参珥三2,四2、12、16;亚十四4)。
有了这些前题,四车轮究指什么便较易下定论,然而学者们仍有各种见解,主要有二:
(1) 它们代表四个大国(如但七的预言,参一18所谈的四角)据犹太拉比遗传,它们的颜色也代表四大外邦国。红色指巴比伦;黑色代表波斯;白色代表希腊;斑色代表罗马。(注65)(主张此解说的学者有Baron, Pusey, wright, Kelly等)。
(2) 它们象征强大的军事力量(车轮是“战车”,参王上十29,“四”代表“全地”)代替神分别向以色列全地的仇敌施行审判(参诗三十六7)。而红黑白斑分别指战争及战争的结果:流血(红)、死亡(黑)、胜利(白)、瘟疫(斑),故这异象充满“火药性”的气味,这是一个审判速临的紧张场面。
**2.**天使的解释(六4-8)
我就问与我说话的天使说,主啊,这是什么意思。天使回答我说,这是天的四风,是从普天下的主面前出来的。套着黑马的车往北方去,白马跟随在后;有斑点的马往南方去。壮马出来,要在遍地走来走去;天使说,你们只管在遍地走来走去;他们就照样行了。他又呼叫我说,看哪,往北方去的,已在北方安慰我的心。
先知不明所见(六4),解释天使便先告诉他四车轮的身份,后告之他们的使命:
a、 四车轮的身份(六5)━━天使说四车轮是天的四风,本在普天下的主面前事奉(“面前”前有“站立”字,意“侍立”,参撒上三1),现今出来为他服役。
“天的四风”有三解说:(1)代表神审判的能力(如诗一四八8;耶四十九36;但九2;启七1)(如C. L. Feinberg, Keil)。车轮行动迟缓,故需风力催它们运行迅速,叫神的审判速临(如H.C.Leupold);(2)代表全地(“四”指四境,即全地之意)外邦国的国君(如Cashadan);(3)指天使(“风”字该译作“灵”字,因风不是侍立在神面前的使者而天使才是,参伯一6,二1;王上廿二19;但七10;路一19;来一7;启七1),他们如风般出外为神服役(参诗一0三20、21,一零四4,如Baron,
Pusey, Unger)。
b、 四车轮的使命(六6-8)━━四车轮各有使命:(1)往北方去的是黑、白两套马车轮(六6a);(2)往南方去的是斑马车轮,即是壮马车轮(注66)(六6b-7a)。
“北方”指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地。这些外邦国是以色列的世仇,现今神吩咐其仆役向他们施行审判。在历史上亚述及巴比伦早已败亡,如今还在的只有强国波斯,故这异象给当时的读者带来莫大的鼓舞,因为神必在列邦国中彰显他的公义,及拣选与保守以色列的恩典。
“南方”则指埃及,这是以色列的另一世仇,在此时亦受神特派使者的审判。
旧约撒迦利亚书马琐拉版本没有记载红马到那里去;东方及西方亦没有车轮受命前往,因为西边是地中海,东边乃是亚拉伯旷野,所以两边在先知时代对以色列没有危险(Laetsch, 437, MFU P.106),也因这个原因使其他学者认为马琐拉版本在此处该加上补句:红马往东方去,白马往西方去(“随后”改作“往西方”,如Jerusalem Bible, New English Bible,叙利亚,Aquila等译本),(注67)但这样增添原文的原则是极度主观及危险的。
四轮照天使所吩咐的全部出去,在遍地走来走去,执行当执行的审判。它们(“and
they”指四车轮,如Unger, Laetsch, TOTC)有点迫不及待地要“冲出去”(Wayevageshu,意retively eager,“蛮莽地”如出二15,四24;撒上十九2)在遍地施行审判,天使遂对它们说:“只管去吧!”于是它们就照样行了(自译六7b)。
天使在此时特别指出往北方去的车轮所执行的任务,在北方安慰神的心(六8)。“安慰”(henihu是使动词,意“叫平静”、“叫止息”),“心”(ruah,意“灵”,与“止息”字并用时可译作“怒气”,如士八3;箴十六32;传十4;赛三十三11,如Leupold, Unger, Baron, Laetseh, Pusey,
Henderson);所以“安慰他的心”意指“止息了他的怒气”(如结五13,十六42,廿四13)。这里天使所言是一个特别的宣告,他指出神特别为其选民之故审判北方的仇敌,以正神的公义。巴比伦过去酷待神的选民,如今神替它伸正义(参赛十四5-11)。
最后异像是一幅神得胜的异象;以色列的仇敌(以南方及北方作代表,此是旧约惯用之代表)全遭歼灭,这是以色列国度复兴的前奏。这异象对当时及日后的选民产生莫大的安慰与鼓舞。神是公义的,亦是保护他拣选之民的神(参一17,二8、12等不赘)。
总结:
于是八异象分别指出神如何爱护眷顾及复兴他自己所拣选的以色列,虽他们遭受外敌之侵侮及自身的污秽,但仍以永远的爱(参耶三十一3)纪念他们,赐恩与他们,恢复他们被拣选时之身份与地位,又复兴他们的使命与任务,叫他们忠心矢志不移地事奉神。
所以八异象合为一篇信息,是一个以色列预言史的鸟瞰,从先知的时代直至弥赛亚建立国度时(注意多次预告“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如二9、11,四9,六15);整体说来,八异象信息可分作八点,每异象一点:(1)从“外邦人日期”至国度重建(一7-17);(2)外邦人日期时的动态(一18-21);(3)神藉其弥赛亚建立国度(二1-13);(4)国度建立前之“属灵重建”(三1-10);(5)以色列在神计划中的地位(四1-14);(6)以色列个人性之罪的审判(五1-4);(7)以色列国家性之罪的审判(五5-11);(8)以色列仇敌之罪的审判(六1-8);附(9)国度建立时,国君掌权时的情形(六9-15)。
IV. 象征性的动作(六9-15)
随着最后异象,先知看见一个象征的动作,这动作连接最后异象的信息:以色列之仇敌受了审判,于是国度可建立起来(这也是后来犹太人及门徒所关注的问题,参路十七20)。(注68)
先知看完异象后,他蒙神嘱咐,以动作表达一件将来的事实━━以色列的仇敌消灭,国度建立、国君掌权时的情形。所以这是一个“预言性的动作”(如八异像是“预言性的
异象”),结束八异象所带至此时的情形:神的弥赛亚在地上掌王权(六13),“世上的国成了我们的主和他的基督的国,他要作王,直到永远”(参启十一15)。
随着异象便是动作,这两者主题上亦有点关系,以致不少学者认为本象征动作原是第八异象的一部份(注69)。Fausset甚至称本段为第九异象(注70)。可是如H.C. Leupold所言,本段缺乏很多异象的特征,如解释天使,举目观看等,而先知只是受嘱去办理一件富有象征性的事。(注71)
A. 神的吩咐(六9-13)
**1.**制冠戴冠(六9-11)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你要从被掳之人中取黑玳、多比雅、耶大雅的金银;这三人是从巴比伦到西番雅的儿子约西亚的家里;当日你要进他的家,取这金银作冠,戴在约撒答的儿子大祭司约书亚的头上。
神的话临到先知,吩咐他办两件事,这格式与八异象有别且是“当日”要办的事,可见这并非在异象中的吩咐:
a、 到约西亚家中会见自巴比伦来的三人,取他们带回的金银(即礼物,可见他们受托带回重建圣殿用的礼金),制作一个冠冕(六9-11a)。
“冠冕”(ataroth)是复数词,但“戴”与“头”却是单数字,引致批评家增删版本的字句,说此处应加“一冠冕为约书亚而作,另一给所罗巴伯”两句,可是这复语词亦可解作“伟大”、“尊重”(如“神”字)之意(如他尔根译本),或可解作一个带有双重目的的冠冕(Composite Crown)(如启十九12)。
b、 将冠冕戴在约书亚头上(六11b)(有学者称这冠冕本戴在所罗巴伯头上,所罗巴伯因被加冕之事,给波斯的秘密员警逮捕,从此失踪,后人将这段窜改,读成冠冕是加在约书亚头上,(注72)但此说太无稽,不堪接受),这动作是一个象征,以约书亚的身份及被加冕之行动,表征一些将来要发生的事。约书亚是祭司,他当然知道祭司与君王之身份有别,定不愿被加上皇冠,僭越了为王的地位,况且在本国史中的乌西亚亦因此事受罚(参代下二6),(注73)可是他亦知道祭司的职位是作兆头的(三8),带有预表性的意义,所以他接受先知的加冠,静候神旨意的显明。究竟这动作代表什么,在下文便分解。
**2.**宣告预言(六12-13)
对他说,万军之耶和华如此说,看哪,那名称为大卫苗裔的,他要在本处长起来;并要建造耶和华的殿。他要建造耶和华的殿,并担负尊荣,坐在位上,掌王权;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两职之间筹定和平。
神要先知藉着带冠冕之动作向约书亚作多项预言性的宣告:
a、 苗裔从本处长出(六12a)━━先知向约书亚宣告,叫他明白他的动作表征将来“一人”的行为:(注74)
“看哪,有一人称为苗裔的......”(自译),这“苗裔”(弥赛亚的名称,参三8,亦是旧约一贯的称呼)要在本处长起来。
“本处”(Mittaehtaw,意“在他之下”━━不一定指他卑微的出身,如T. Laetsch, M.F. Unger,唐佑之━━亦可解作“自己的原地”,参出十23,如H.C. Leupold,C.L. Feinberg)指以色列国,大卫的王系(参罗一3),或甚至指他的出生地伯利恒城(如Chambers)。
b、 苗裔要建造神的殿(六12b-13a)━━苗裔长起来后的使命,其一就是要建造神的殿,这使命覆述了二次,以示责任重大。
“神的殿”非指当时已在建造中的殿(因那时圣殿正在进行,重建中的圣殿是所罗巴伯完成的,参四9),若然,那还要等候苗裔长大起来,因此那些认为这是指当时之殿的学者,便被迫将苗裔解作所罗巴伯(如Kimchi, Cashdan),或被逼将“殿”解作属灵的殿,即是旧约中的教会(如Laetsch,
H.C.Leupold),但此举更难与有关苗裔之其他经文和谐,亦不能解释“长出来”是需要的(弥四1-7),故本节是指弥赛亚国度内之殿(参结四十━四十二;赛二21-4,五十六6-7)(M. F.
Unger)。因为建殿工程本已承诺了所罗巴伯完成的(参四9,可是弥赛亚的建造是指将来另一殿的建造。
c、 苗裔必担负掌王权的尊荣(六13b)━━“尊荣”(hodh,意君王的尊荣,如诗四十五3,一一04,或属神的尊荣,如诗一四八19;该三3)是属(“担负”)那坐在位上(祭司从不坐下的)掌王权的弥赛亚。这样,弥赛亚在建造神的殿时,亦是他执掌王权之时(参启十九16)。
d、 苗裔在王及祭司两位分上筹定和平(六13c)━━这苗裔原来是一身兼两职,是君王又是祭司(如麦基洗德般),凭此,(运用两职之治权力)筹定和平(如Hengstenberg, Keil, Wright, Von Orelli, C.L.Feinberg, W.Keller)。
“筹定”(atsath是名词,意“谋略”、“辅导”、“策划”,参赛九9的“策士”是同根字,中译将之变成动词)━━词在旧约,常表达“互相和合的意见”之意(如撒下十七7;王上一12;赛八10;结十一2),(注75)也许暗示两职互相表达和合的意见,以和平成为结果(参赛九6弥赛亚亦称为“和平之君”)。
在旧约中,祭司与君王彼此间之意见常不归一,但在弥赛亚国度内,此不和谐的现象不再复现了。
B.
弥赛亚的补语(六14-15)
因六15的“我”是弥赛亚的自称,可见他在神吩咐的某处上,介入他的补语。既然六14并非预言,此处可作他插入之补语(弥赛亚介入神的讲话中,是旧约常见的特征,在本书内已有多次实例,参二8-11,四8-10。在其他地方,在同段中说话者突然改变亦是没有先兆预告的,如诗九十五1-8,诗人对百姓,诗九十五9-11,立即转为神向百姓)。
**1.**关乎冠冕(六14)
这冠冕要归希连(就是黑玳)、多比雅、耶大雅和西番雅的儿子贤(贤就是约西亚),放在耶和华的殿里为纪念。
约书亚戴冠之事为时短暂,亦不为多人看见,所以天使吩咐这冠冕要放在神的殿内作为“纪念”(zikkaron,与先知之名同字根),一来多人可观望而忆及或知悉约书亚被冕之经过与含义,二来可作永久性的提醒,提醒他们复兴的盼望与应尽的责任。此举是“由”(中译作“归”)三代表人负责进行,不是要纪念他们的献金(如Laetsch),若然便小题大做了,可能别人的献金犹胜他们呢!因他们也促成约书亚象征性之动作,故也间接纪念他们的“贡献”(注76)。但他们此时的名字与先前(六10)不完全一致(因古人常有几个不同名字的):希连(可能是原名,意“力量”),亦称为黑玳(意“主的世界”),多比雅(无别名,意“神的善的”);贤(意“恩惠”,原名“耶大雅”,意“神知道”)━━这节的名字可能代表他们的特性。(注77)
**2.**关乎将来(六15)
远方的人也要来建造耶和华的殿,你们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们上帝的话,这事必然成就。
冠冕放在殿中是一件历史性的物件,预指将来弥赛亚为君王与祭司两职合在他一人身上,这时远方的人会来建造圣殿(建造圣殿如上文六12所言,是指将来的殿)。
“远方的人”在旧约辞汇中虽惯指外邦的人(如赛六十10),但有时亦称那些分散在各处的犹太人为远方的人(如赛六十4、9),因本节是论及重建弥赛亚圣殿之事,故这是预言将来分散在各地的选民被招聚回来,在“祭司之王”所掌权的国度内敬拜神(参赛六十3-9,13-14;诗七十二11,此时固然外邦人也来殿中敬拜那全地之王、普天下的主(参诗七十二11;赛二2-4;弥四2-3等),那时他们如撒迦利亚所言,必会认识“我”(弥赛亚)了(六15)。
在最后结语中,弥赛亚(或许是先知)给他们一个教训,若他们听从神的话(仿申廿八1),他们必能享受归回朝拜神的恩福(这是旧约惯说的预言,听命的必蒙恩,不顺命的必不能归回在神殿中敬拜神;所以对他们来说就不成就)(注78)。
第二章书注
- 此时被掳前的先知书已被认为正典,参Joyce G. Baldwin,
"Zechariah," Tyndale Old Testament
Commentary, IVP, 1972(C), 1974, p.90.(以下凡指此书时皆以TOTC符号代之)。
- David Baron, The Visions and Prophecies of
Zechariah,
Kregal, 1918(C), 1972, p.10.
- M.F.Unger, "Zechariah", Prophet
of Messiah's Glory,
Zondervan, 1963(C), 1970, pp.2-23.
同上书第24页。
同上。
有学者将之分作十个异象,即第二及第五各分为两异象,如苏佐
杨着小先知精华,天人出版社一九六七年版和85页。
- M.F. Unger称,在末世预言学中,凡以外邦君王日期作该书之
时代背景的方式,乃表示“外邦人日期”(参路廿一24)开始了(参上引书第18页)。
- 唐佑之则称他是天使长,见唐着复兴的前景,证道出版社一九八
0年版第30页。
- 这是大部份学者的意见,如C. L. Feinberg, Minor
Prophets,
Moody, 1952(C), 1976, p.275;G. C. Luck, Zechariah, Moody, 1957,
p.19.
10 “洼地”(Metsulah)是指深谷地,如诗一0七27(或指耶路
撒冷中之汲仑谷,如Von Orelli,
p.313;C.L. Feinberg, p.20;TOTC,
p.95)。他勒目称Metsulah代表巴比伦(E.
Cashdan, "Zechariah," The Twelve Prophets, Sconciro Press, 1948,
p.273);Baron则说它代表波斯(上引书第25页);T. Laetsch却解说代表绝望、痛苦、恐惧(The Minor Prophets,
Concordia, 1956(C), 1970, pp.409, 411)。
- 在历史的角度下看,大利乌登基后(522B.C.)便开始肃清国内
的反叛份子,至此时(520B.C.)整国平静(TOTC,
p.96)。
- 有人将七十年作一象征数字,代表神的审判,如赛廿三15、17,
代下卅六21,TOTC, .97)。
- “锡安”在以色列选民中成为大卫宝座的象征,神在那里设立他
的居所(参诗七八68-69,一三二13-14;代下卅8)(TOTC, p.19)。
- 参何五15。此预言在神的计划中有待将来当弥赛亚在地上掌王
权时才能充分地应验(参太廿三38-39)(M. F. Unger上引书第32-33页)。
- 如唐佑之着上引书第廿八页;T. Laetsch, p.416;TOTC,
p.104.
- 这初是教父的注释。近代学者如C. L. Feinberg(上引书页298)
亦赞同。TOTC(页105)将四角统指巴比伦,下文的四匠则通指波斯。M. F. Unger称这“四角”不能统称欺侮以色列的外邦势力,而是与前先知(如但二、七)的预言一致,特指四外邦国,也是“外邦人日期”的代表国(见氏着上引书37-38)。
- 一21下半节可译作:“这是那(eser)打散犹大的角,叫犹大
人不敢抬头的匠人,于是(连接词用法,非相反词用法如中译“但”),这些匠人来“威吓”(lehacherid,意“压碎”)列国,“打掉”(leyadot,意“摔倒”)他们的角(虚点字是补字)。
Cashdan,
p.276.苏佐扬着,上引书第88页。
H. G. Mitshell, "Zechariah",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T&T Clark, 1912(C), 1972, p.134(此后凡用这书时皆以ICC符号代之)。
如唐佑之着,上引书页29。
此字在旧约用来形容初生之婴儿(如出二6;士十三5;撒上四
21),约二十岁左右的年青人(如创卅四19;耶一6-7)或约二十八岁的“少壮派”,(创四十一12)。
TOTC,
p.106.“我”字是弥赛亚的自称;二9的小字“他”字是错补字;二11
的“他”是错译,该用小字的“我”字。在其他译文中如泰文,二11便将“我”字作主词了。
- M. F. Unger, W. White, ed. Nelson's
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Nelson, 1980, p.434.
- 此节有二个基本解释:(1)这是预指教会时期,福音广传时的情
形(可是此说便需“灵解”了);(2)这是指弥赛亚(即上文中有神同在时)时代的情形,也是亚伯拉罕约应验之时,参创十二2-3“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TOTC,
p.112.T.
Laetsch, p.422.H. C. Leupold, Exposition of Zechariah,
Evangelical Press,
1971(C), 1974, p.67.
D.
Baron, pp.91-92.在历史的角度下看(如H. C. Leupold谓),约书亚从巴比伦出
来,如同火中抽出来的一把柴般,他的祖父西莱雅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杀死(王下廿五18-21;耶五十二24-27), 父亲约萨答被带到巴比伦为奴(代上六15),故那些能经历为奴之地获归国者,其命运如同“从火中抽出来的一根柴”般(参氏着上引书第69页)。
H.
C. Leupold, p.74.如Cashdan, p.28;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Multnomah
Press, 1965(C), 1979, p.49及T. Laetsch, p.424均将“家”作“殿”解。
M.
F. Unger & W. White, p.207.D.
Baron, p.106;M. F.
Unger, p.64.有学者将这苗裔指作所罗巴伯,如Cashdan, p.282;旧约释义
全书,三一文化事业公司一九七八年版第十页。
- 其他的解说有五:(C. L. Feinberg, Miror
Prophets, p.287
有九个解说)(1)指大祭司胸前的乌明及土陵(如Kimdi,
Baungarten, ICC);(2)指神国重建的象征(如Keil);(3)指选民国(Hengsterberg, Kohler, Gaebeleins);(4)指重建圣殿的基石或祭坛(如Von Orelli);(5)指重建圣殿时的石质材料(如Hoffmann)。
一些译文如泰语在此处有些指定冠词。
Cashdan,
p.282.Ibid,
p.283.如Laetsch, p.426.
如H. C. Leupold, p.80
如C. L. Feinberg, p.53;D. Baron, p.119;M. F. Unger,
p.67;G. C. Luck, p.43.
- 犹太传统称(Yoma七4),大祭司在赎罪日的祭祀工夫完毕后
便回家,与友人举行厌祝会,以示罪得赎了,当快活过日子。这喻作禧年弥赛亚国度内之喜乐、平安(参D. Baron,
p.122)。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p.55.如Cashdon, p.283;C. H. H. Wright, p.91.
如H. C. Leupold, pp.85, 88;T. Laetsch, p.428.
如TOTC, p.120.
C. L. Feinberg, p.57。参H. C. Leupold, p.84;T. Laetsch,
p.427。
如C. L. Feinberg, p.60.
如犹太传统,及H. C. Leupold, p.89;Cashdan, p.285。
唐佑之着上引书第39页同感。因四10的“眼”是补字,其他学
者将“七”指作七盏灯,故七盏灯代表神的眼睛遍察全地(如Cashdan, p.285);另有将“泉”字补上,“遍察”译作“流遍”,整句译文是“这是神的七泉,流遍全地”,此示神救恩之泉先为选民凿开(参三9);继而滋润全地(四10)(如TOTC,
p.123),但后两解说皆不能解释四10的含义。
C.
L. Feinberg, p.64.同上书第65页。
同上书第66页。
同上书第67-68页。
M.
F. Unger, p.86.G.
C. Luck, p.53.引自D. Baron上引书第146页。参E. W. Hengstenberg, loc. Cit.
C.
L. Feinberg, p.69.此节直译:“这是他们的出现在遍地”,即“这是他们在遍地的
出现”。“他们”指“偷窃者”,或“起假誓者”等恶人。“形状”(ayin)意“出现”或“样式”,如利十三55;民十一7;结一4、7、16、22、27;如C. L. Feinberg, p.71;H. C. Leupold, pp.104-105;J. P. Green, The
Interlinear Hebrew English Bible, III, APA, 1978, p.2163;T. Leatsch, p.432等主张。其他学者如TOTC, p.128将之改作“罪过”(enam),故中译“恶人”,并以七十士译本、叙利亚译本等作支持;全节意即“他们是遍地的恶人”。参C. L. Feinberg, pp.71-72的反对。此处说量器就是恶人的样式(即“象征的形象”,语见T. Laetsch, p.432)。
旧约释义全书第11页。
C.
L. Feinberg, Minor Prophets, p.295.非如H. C. Leupold称“罪不能罚罪,罪只协助罪逃走,所以此
处解说他们务要谨慎重建,恢复圣殿”(见氏着上引书第101页。参T.
Laetsch, p.434)。
Cashdan,
p.290.斑马即壮马,是据六3的解释(参M. F. Unger, p.105, Baron,
p.181),六7的开始有连接词,可译作“即是”,全句意是“有斑马的往南方去,就是壮马出去”。H. C.
Leupold, pp.114-116却说此处共有五套马,但只有四套马车出去执行审判。
参TOTC, pp.131-132;Cashdan, p.291等主张。
这次序亦是旧约多处的预言(参诗二5-6;赛三24-26,四2-6,
十33-34,十一1-10;启十九19-21,廿四6,如M. F.
Unger, p.109)。H. C. Leupold称八异象共分二段落,以四异象为一组,每组之结束为一象征性动作,这动作均以苗裔之出现为中心主题。故此今次之动作(六9-15)与上组的(三6-10)成为一模式(pattern)(见氏着上引书第119页)。
如TOTC, p.132。
引自H. C. Leupold, p.120。
同上书第119页。
旧约全书释义第11页。
C.
L. Feinberg, God Remembers, p.82.H.
C. Leupold, p.123.M. F. Unger, p.114.
犹太传统(Talmud Mishnah, Middoth三8)称该冠冕用金链挂
在殿廊顶的梁木上,好让每日出入的祭司皆可目睹(参Cashdan, p.293)。
M.
F. Unger, p.117.D.
Baron, p.205.
── 马有藻《撒迦利亚书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