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目录
大纲

第十八章

本篇豫言对古实人的描述生动详尽,使人认为有目击证人参与其流传过程。以赛亚本人大概曾看见抵达耶路撒冷的使者,但他也可能看见他们的船只驶进位于地中海或在亚客巴海峡的以禄(代下廿六2,6)。他们来自古实河(译注:现代中译本作尼罗河)到达地中的港口。有人认为第一节的‘翅膀’是指古实的华美船只的风帆,这样‘刷刷’或者译作‘卡塔’更恰当,此字通常代表钟或钹的声音,但也可作‘发颤’(哈三16),或是蝗虫的名称(申廿八42)。故此‘翅膀刷刷响声之地’也被解作在古实有蝗虫,蚊子与其他翅膀发声的昆虫。第三个可能的解释是钦定本的翻译:‘祸哉,被翅膀掩盖之地……’,这句暗示当然是以合适的神秘与异乎寻常的口吻,来描述远古的古实。

古实河包括了流经现今苏丹与巴卡、奥亘斯、里比谢比利(Barka, Awash, Redi Shebeli)的蓝、白尼罗河,及流经现今埃塞俄比亚与索马利亚的其他河流,圣经称为埃提阿伯的古实,涵盖的面积较现今埃赛塞俄比亚为大。在古埃及常用蒲草编织成小船,但其使节却不能乘坐这种船来到犹大。古实人高大,闪灿与黑黝的外形,引来了无数古代作者的评论:例如,主前五世纪希腊的希罗多德(Herodotus)描写他们为‘人中之最高大俊美者’。耶利米书十三章廿三节是另一段说及古实人身体外貌的经文,像部分示巴女王的传说一样,并没有过分的恭维。此处可译作‘强大’一字(译注:和合本无译出此字),只出现于此处,意义不详。有人建议译作‘说外来语’,像外来蛮族;有些则作‘用绳量度敌人’,如大对待摩押人一般(撒下八2)。我们再次看见作者采用罕见与神秘语言,来描述此奇异的外邦国家。

先知这位意外客人的临到,有三方面的反应。首先,他命令使者迅速地把犹大的答覆带回古实;然后,他号召全地所有的百姓都来见证将发生的事;最后他传达上帝的话(4节)。从第六章与四十章相似的例子中来看,‘快行的使者’很可能是天使,在每种情况下,先知都听到上帝向天庭中的成员训话。第三节是典型以赛亚式的经文,尝试为犹大所获得神学境界的启示,赋予一种普世性的环境。

‘信号’或‘角声’引入了第四节的神,谕,像在西乃山奇妙的渐潮高而又高的角声一般(出十九19)。在阿摩司书中,也曾出现将角声与上帝启示的话作比较:

‘城中若吹角,百姓岂不惊恐呢?……
主耶和华若不将奥秘指示他的仆人众先知,就一无所行。’(三6-7)

本篇是整本以赛亚书中最美丽而有力的神谕。最重要的是它指出了人间一切的喧嚷混乱,上帝都在默然观看,这是对上帝信心的表现(如七4-9;廿八16与三十15)。上帝的‘居所’,不论是耶路撒冷的圣殿,或是天上(参六1),都是稳如山,无法摇动,像他在诗篇九十三2的‘宝座’。‘清热’与‘露水的云雾’是十分突出的形像。前者具有视觉效果,把连微风也不能搅扰的清晰宁静的酷热暑天,来比作全能者的异象,在祂的荣耀中,作为这个迷惘而困扰的世界的光明与平安的来源。第二个形像化的露水,可能是较为触觉性,正如在酷热下,经过一天辛劳工作,清凉的晚风使人感到清新与苏醒,同样地上帝的智慧,透过祂仆人众先知的传讲,使有需要者获得力量与勇气。本段可能原来是对希西家说的,因他不晓得如何回答古实的使者,但肯定对那些今天听到先知信息的人更加含意深远。

第五与六节说及审判‘那些下埃及求帮助的’(卅一1)。这些树木本身不会被砍下,像其他豫言中的情形一样(十33-34);但他门的嫩枝与枝条,可能是指古实鲁莽的盟友,完全受摧残者恶意的侵袭,破坏果树,并且也成了猛禽与野兽的栖身之所,在废弃的田野与葡萄园中。

最后一节像第三节一样,以锡安山作为图画的中心,将整个豫言纳入以赛亚的传统中。在第一节中,来向犹大施压的古实,现在却来向耶路撒冷进贡。这点在四十五章十四节中进一步发展,在那里表示对耶和华独一真实上帝的认信。本节也将上帝的‘居所’(4节)视为耶路撒冷的圣殿,而以典型的以赛亚风格来完结全篇(参四2-6)。──《每日研经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