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第四章
下一篇
四1~5
异端的错误
四1 古代的犹太教将 * 圣灵特别与
* 预言(在神的感动下说话)相连,而保罗在此或是说预言,或是报导从前的一则预言。(「圣灵说」相当于 *
旧约「主如此说」的格式。)保罗本身是先知,因此能斥责假先知或犯错误的先知(参:林前十四37)。
有些犹太团体(包括*
昆兰团体)预测末时遍地会出现背道的光景,因受到邪灵的影响。「后来的时候」可能指「末后的日子」,按旧约的定义,一般认为是由以色列的
* 悔改和得救所引进(如:赛二1;参:但二28,十14);在*
新约里,这日子已经开始,因为 * 弥赛亚已经来到。
四2 「热铁的烙」主要用于牲畜;因此「烙惯」可能指,这些背道者的良心已经被邪灵所霸占。
四3 *
禁欲主义在希腊罗马的异教中正开始盛行,虽然大半教师(包括犹太人与 *
外邦人)都倡导婚姻,但独身的道理逐渐受欢迎,尤其在外邦人中,不过有些 *
爱色尼人似乎也如此行。「禁戒食物」可能指犹太人的食物规条(参:罗十四1~4的注释)。
四4~5 犹太人在用餐之前总是会称颂神;一般的称颂包括赞美神「造了」葡萄枝的果实。另一种称颂,是在用餐之后使用,其中提到「神是良善的,所行皆为良善」,可能在第二世纪成为标准作风。这种犹太习俗十分良好,是为神所预备的一切献上感恩的合宜作法。从某个角度而言,食物因神的话(创一30~31)与这样的祷告而得洁净,因此不需要忌讳。
四6~16
扎实教导的重要
四6~11 保罗是借用希腊体育馆(gymnasia)内运动员等人所受的那类体能训练(7节),里面的男子都脱光衣服锻炼身体。这个比方希腊读者十分熟悉,因为在*
希腊化的城市里,体育馆是市民生活的中心。体格训练的比方,希腊罗马的道德家与哲学家相当常用。保罗也像他们一样,讲到道德、智能和灵性的操练,而不是讲体格的训练,不过他并不反对后者。第6节的「培育」(KJV、NASB、NRSV)或「成长」(NIV),可能是在展望第7~8节的这个比方。
哲学家通常瞧不起老妇的故事,认为只适合给孩子听,而他们讽刺不合理性的观点,则说这些看法只适合老年妇女。这个观念的前提为,古代大部分的老年妇女都未受过教育(即使有些人年轻时曾读过书,但后来也很少有机会再练习)。保罗是采用当时的象征性说法(7节;但参五2)。
犹太教师特别赞许人学习 *
律法,因它「对今生和未来的世界」都有益处。保罗对灵性的操练也持同样的看法(8节)。
四12 「长老」在希腊的体育馆中备受敬重,在*
会堂和 * 教会中则具管理功能,就像在*
旧约中的团体一样。由于提摩太在主后五十年之前就已经跟随保罗(徒十六1~3;男子在青少年时便算成人,因此提摩太当时可能只有十几岁),而保罗写作的时间是六十年代初期,因此提摩太至少已经二十五、六岁,甚至可能已经三十岁出头,或三十五、六岁;译为「年轻」(KJV)之词,可以用于四十岁以下的人,不过通常特别指在二十九岁以下的人。然而凡不是长老的人,就会被人认为没有资格担任领导(参:撒上十七33),而在犹太教中许多职位只能由四十岁以上的人担任。大部分讲到年轻人就高位的故事,都是后来杜撰的,为要称赞他们的天才(如圣经的但以理、所罗门及之外几位
* 拉比的故事);因此,从文化而言,提摩太受到委派,乃是罕见的殊荣。
提摩太虽然比他所要去督导的长老还年轻,但他必须承担起成熟领袖的角色,并在众人中作榜样。老师通常会要*
门徒仿效他们,如此一来,他们的角色便如同父亲一般。
四13 在崇拜中,公开宣读圣经是最重要的项目之一,这与
* 会堂的聚会(无论是巴勒斯坦或是 *
散居之地)一样;一般会读一段律法书,伴着一段先知书。接着便有经文的讲解(劝勉与教导),方式是根据所读之经文来训勉人。这种犹太人的作法(参:尼八8)在希腊罗马人的情境中能够让人理解;在希腊罗马学校里,学童要将古典希腊文翻译为白话希腊文,然后在别人提问时作出解释。到了第二世纪中期,*
教会的崇拜不仅宣读* 旧约圣经,也同时读*
使徒的作品(后来正式被认定为新约)。「直等到我来」是授权给提摩太:他对圣经的解说,就相当于保罗以使徒的身分在场说明。
四14 一向以来,神谕都成为君王与其他大官具有从神而来之权柄的见证,而保罗提到,在提摩太受按立时,对他的恩赐(可能是教导,四13)所发的
* 预言,可能有助于平息反对之声(参一18的注释)。「长老团」(KJV、NASB)或「全体长老」(NIV)的同意,也可以平息对他太过年轻的批评(四12)。成熟的犹太教师可以借着按手礼按立其他的犹太教师;这种作法等于正式的资格鉴定。
尼亚波利早期教会的读经台
_
四15~16 「长进」(15节)是标准的哲学说法,描述*
门徒在道德哲学上的进步,因此自然被用来指人在犹太教(加一14)和基督教(腓一25)真理上的长进。提摩太要注意自己的教导,这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事:他的教导能影响听他的人是否得救(16节;参:提后三15)。——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