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路得记要义
第一章****概 论
一粒种子的开始,虽只有最原初的形式与生机,却是含蓄了后来能生长发育,蓬蓬勃勃成为大树,有鲜艳之花,美满之果的潜力。本书内所载异邦女子路得氏,当她决志不回母家,愿与婆母同生同死时,也不过只具了一点“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之信念。但此信念确是一粒生命种子,不但因此荣耀了自己的家,且是建立了以色列国,并使天下万民,因她得福——基督由她而生。这粒种子的结果,是何其美满啊!
一、书的名称
书名路得记,是以极软弱、受苦的异邦女子为名,不以大有力量、富足的波阿斯为名;这不但是以路得氏为本书的中心,且是表明“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所以圣灵特感动记者称本书为路得记。圣经中只有两卷以妇女为名:一是以斯帖记;一即路得记。以斯帖乃一犹大女子,嫁与异邦君王;路得乃异邦女子,嫁与犹大富翁;是一人在犹大会中有类同的地位,虽是一尊一卑,一富一贫,其于信仰观点,并以后犹太民族的命运,却皆有莫大关系。二人的事迹,得详列于圣经内,不是无原因的。
二、书的宗旨
本书不是论法典,不是讲道义,亦不是先知与诗歌。虽是论到一个异邦女子家庭的生活,却不仅为平常家庭模范。虽是论新妇之道,却未详述其如何纺绩织纴、操井臼、作羹汤。因本书宗旨,乃藉路得氏信心的履历,表显神拣选与救赎之美旨。书不过4章,计85节,其意义佳美,犹如园中的玫瑰花,凡读此书的,莫不欣受其灵德妙感之馨香。
三、书的地位
路得氏,虽不象米利暗为大领袖,底波拉为女先知,仅是家庭妇女,但其信德的经过,竟在救道历史中,占了紧要地位。本书在士师记之后,撒母耳记之前,不但因为按时代论,正与士师记后半为同时;且以关系论,适为士师记与撒母耳记之过渡,即从士师时代,引到大卫的家中。犹太人于守节时,所诵读之书有五卷;如传道书、雅歌、以斯帖记、耶利米哀歌与路得记,而路得记即于五旬节所诵者,可见以色列会众,如何重看此书。路得是一异邦女子进人犹太圣会,且列在基督的先祖中,以她为异邦而犹太,为犹太而异邦的资格,可以表征神对犹太与异邦的观念。看圣经历史,异邦女子得列基督先祖中者有四人,如:他玛氏、喇合氏、路得氏与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可见神并非看轻外邦人,在基督里并无犹太异邦之分。在新约耶稣的谱系中,亦将本书末段历史清楚引出,这好像是圣灵为本书盖上印,以证所载事迹之确实。
四、书的内容
书内记述异邦女子的小史,并非如同平常的家庭故事,社会小说,或演义寓言,乃是宗教史中一段紧要的事实。书共四章,于第一章可以看见拿俄米的苦、孤、伤心,路得氏之信、爱、坚决;于第二章可见波阿斯的垂顾怜恤,路得氏之谦卑殷勤;于第三章记载波阿斯的安慰与允许,路得氏的希望与请求;于第四章见大卫的出身,路得氏的光荣。综观书内所载:
(一)可为信徒经过试炼的模范
路得在苦难中、试炼中、失望中,因为有一坚固信念,不自私的品格,终能苦而不苦,无望中有希望,大可为信徒在试炼中的好模范。
(二)可为神关顾信徒之表征 看路得之经过,可以知道我们个人的事、我们家庭的琐事、我们隐秘的私事、我们心灵中的痛苦,莫不在神洞鉴与眷顾之中。
(三)可为异邦因信归主的明证
路得一异邦女子,因信加入犹太圣会中,可见神不仅以犹太人为选民,凡有信心的人,皆可因信而为神的百姓。或有称本书为“福音之门”,正是因为与异邦得救有关。
(四)可见品德与血统的流传
路得虽系异邦女子,却是女中豪杰,不但为人贤淑,且是信仰虔诚。如此血统与道统的流传,至第三代即有大卫王自其家中产出,或谓“教育子女应自祖母始”,信然。
(五)可为基督新妇的预表
路得是一异邦新妇,为富有力量的波阿斯所赎,又为波阿斯所娶,正如教会为基督所赎所娶,而为基督的新妇。路得进入波阿斯的丰富,信徒亦与基督一同承受万有。
五、书的分段
(一)有分两段者
1.义人所遇的试炼。(1章-2章)
2.上主所施的拯救。(3章-4章)
(二)有分三段者
1.信心的道路。(1章)
2.信心的胜利。(2章-3章)
3.信心的结果。(4章)
(三)有分四段者
1.甲种分法
(1)信心的拣择。(1章)
(2)爱心的事奉。(2章)
(3)谦卑的慰藉。(3章)
(4)顺服的赏赐。(4章)
2.乙种分法
(1)荒年。(1章)
(2)麦田。(2章)
(3)禾场。(3章)
(4)新家。(4章)
3.丙种分法
(1)遇苦难。(1章)
(2)受安慰。(2章)
(3)得应许。(3章)
(4)蒙救赎。(4章)
4.丁种分法
(1)贫苦的嫠妇。(1章)
(2)殷勤的工人。(2章)
(3)贤德的女子。(3章)
(4)丰富的主妇。(4章)
5.戊种分法
(1)拿俄米的厄运。(1章)
(2)路得氏之殷勤。(2章)
(3)波阿斯之丰富。(3章)
(4)大卫王之先祖。(4章)
6.已种分法
(1)路得至波阿斯城中。(1章)
(2)路得至波阿斯田中。(2章)
(3)路得至波阿斯场中。(3章)
(4)路得至波阿斯家中。(4章)
(四)有分五段者
1.甲种分法
(1)以利米勒之失败。
(2)路得氏之决志。
(3)拿俄米之计划。
(4)波阿斯之取赎。
(5)新家庭之幸福。
2.乙种分法
(1)由试炼而跌倒。
(2)闻佳音而转回。
(3)以爱情而结联。
(4)因贤德而蒙悦。
(5)自卑微而高升。
第二章****书之要意
路得意即“朋友”或“满意”,亦“美丽”之意。我们看路得的信心、爱心、谦卑、顺服、吃苦、勤劳,深觉她的品德,她的人生,实在美丽。书仅四章,意义优美,亦映显她的人生,真如玫瑰花之芬芳佳美;更是她的信心所发的香气,真馥郁宜人。或谓我们读了士师记,真如经过了旷野的沙漠地;再读路得记,即如到了活水旁的树荫下,把人厌倦痛伤的灵,一变而为神清气爽,身心“满意”了。
一、信心的选择
按拿俄米本是“甜”的意思,她为人是甜的,她的性情是甜的,她的言语也是甜的;当时她的遭遇并所处的环境,虽苦不堪言,然而她的内心还是甜的。听到神祝福他自己的百姓,“就和两个儿妇起行,……要回犹太地去。”她这一去,即显出路得信心的拣择:
(一)信心的试炼
1.拿俄米的劝告——一个孤独无倚靠的老寡妇,未尝不欢喜她两个媳妇同回犹大地去,只因她为人太甜,毫无私心,不肯因为个人的缘故,影响别人的利益,所以即论情、论理地劝两个媳妇回娘家去。不过拿俄米越表显她的爱情,就越令路得的信心受试炼,甚至情不自禁地放声而哭。
2.俄珥巴的转回——路得与俄珥巴原是站在同等地位上,俄珥巴起先既与路得一同行,竟然又“扶着犁向后看”,终则转身而回。拿俄米遂对路得说:“看哪!你嫂子已经回她本国和她所拜的神那里去了,你也跟着你嫂子回去。”“我的女儿们哪!回去吧!”她嫂子这一回去,叫路得的信心,所受的试炼,实难于忍受。
(二)信心的决志
真信心是越遇试炼越发坚固,拿俄米既是出于诚意的,劝告路得跟她嫂子一同回娘家去,路得的信心,就更显得坚定、活跃,犹如“真金之不怕火炼”,无愧为历世决志跟从主者之模范。
1.愿与婆母同一路——“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
2.愿与婆母同生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纵然“无枕头之地”,亦不以为苦。而且“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从此即作了同化的人。
3.愿与婆母同信仰——“你的神就是我的神。”
4.愿与婆母同存亡——“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愿如善人之死而死,”而且“也葬在那里”。如果生前无房子可住,亦愿死后同在一个地穴中。
5.愿神在上鉴察——此心此灵,愿神鉴察!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以岁数有大小,去世或迟或早不同,)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路得既有此铁般的志向,“拿俄米……就不再劝她了。”
二、信心的进取(1:l9-2:23)
信心的拣择,既已决定,即立刻进行,不再稍延。
(一)回伯利恒(1:19-22)
按伯利恒意即“粮房”,或“馒头之家”,是将来耶稣的产生地,离开摩押——异邦,回伯利恒——圣地,是具了最大信心眼光。
1.手空心不空——拿俄米说:“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她的手虽是空的,她的心却是满有从信来的希望。
2.命苦名不苦——不要再叫我拿俄米——甜的意思。要叫我玛拉——苦的意思。按当时的命运,虽是甜而苦,“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将来的结果,却是苦而甜,藉着苦难享了大名,成了万国万民的利益。
(二)往田间去
“摩押女子路得对拿俄米说:‘容我往田间去。’”(2:2)路得婆媳二人到了伯利恒,两手空空,无以为生,适值“动手割大麦的时候”,机会不可失,路得即请求婆婆说:“容我往田间去。”往麦田间去,满田禾稼已熟,速往田间去。下到麦田,进人工场,天国农夫,正在农忙。
(三)拾取麦穗
天国农夫正在收获,多是愿意作大工,却把落下来的麦穗,遗弃了。路得此时到了庄稼主——波阿斯——的田中,终日勤苦,拾取麦穗,甘心作人看为小的琐事,作拾麦穗之工,真为天国工人的模范。
(四)带麦回家
路得“将所拾取的打了,约有一伊法大麦”(2:17)。因终日所收取的麦穗,已不为少,不易携带,即将所有麦穗,打了一伊法大麦,为其所得的新果。即献新果与婆婆,是个人劳苦的果子,也是婆婆的快乐。
三、信心的投靠(2:12;3:1-18)
信心不仅凭自己去努力,乃是一种绝大的投靠。
(一)投靠耶和华的翅膀下(2:12)
波阿斯对路得说;“愿耶和华照你所行的赏赐你。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是的,路得之所以舍弃一切所有来到伯利恒,正是来投靠耶和华的翅膀下,来以拿俄米的神,为自己的神,来受他的荫庇,得他的赏赐。这是最大的、最稳妥的、最有福的投靠;亦是最蒙爱、最满意的投靠,——在耶和华的翅膀下。
(二)投靠波阿斯的衣襟下(3:l-18)
“求你用你的衣襟遮盖我,因为你是我一个至近的亲属。”(3:9)路得趁夜晚来投靠波阿斯的足下,像是忍辱含羞,却是一种圣洁信心的投靠,是一种顺服精神的请求。其如此一心投靠的信心,足以打动波阿斯的心弦;使他毅然站起来,尽其至近亲属的本分。投靠波阿斯的衣襟下,波阿斯原是基督的预表:(1)是丰富的,(2)是庄稼主,(3)是大能者,——波阿斯是“能力”之意,(4)至近亲属,(5)是布施灵粮(3:15),(6)使人得安慰(3:1)。投靠波阿斯的衣襟下,亦即投靠耶和华的翅膀下。
四、信心的赏赐(4章)
希奇,一个异邦女子,只因她有信心,凭信心去拣择她的道路,与无信心的俄珥巴即有天壤之别了。一则由波阿斯的田中,进入波阿斯的家中,进入波阿斯的丰富里,进入波阿斯的生命,而归于波阿斯,与波阿斯成为一个新家庭,作了波阿斯的新妇,与波阿斯同富贵,同尊同荣。二则成为大卫之祖母,且在基督先祖之列,万国万民亦同因路得的信心而蒙恩,这是何等大的赏赐啊!
信心道路即黄金道路、荣耀的道路,谁肯用信心脚步,踏在信心的荣耀黄金路上呢?
第三章****以利米勒之失败(1:1-5)
——自伯利恒去摩押
以色列国当士师秉政时(1:1),因为没有中央政权,“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未免多人不循轨道,有种种越乎真理范围以外的自由。看士师记全书,可知当时人心无恒、社会扰乱,于末数章,更显出信仰与道德腐败的真相。人的信仰与道德的堕落,自难免受神的惩责,即屡次藉异邦人的手,攻击他们,磨难他们,也有时使“国中遭遇饥荒”(1:1),为的是盼望他们,于苦难中悔改转回。我们看士师时代,以色列会众的命运,有七个循环,(即七次退化,七次遭罚,七次悔改,又七次蒙救。)即可知道他们“遭遇饥荒”的原因,无非为希望他们于苦难中回转。所可惜的,是以利米勒竟因遭遇饥荒,即居然下到摩押地去。
一、自伯利恒去摩押的原因
按伯利恒意即“馒头之家”或“粮库”。摩押意即“由父而生”或“父的水”,顺从人意,而为情欲的果子,是神所不喜悦之地。以利米勒竟离开伯利恒,而去摩押地,真是下乔木而入幽谷了。
(一)因信遇试发软弱
圣经中屡次记载,神以荒年试验他儿女的信心,如亚伯拉罕曾因荒年下埃及去(创l2:10),以撒曾以饥荒往基拉耳去(创26:1-11),雅各全家亦因饥荒下到埃及。可见神儿女的信心,真是软弱无力,胜不过试炼。路加福音十五章所载,浪子因遇见饥荒,就归回父家;可怜以利米勒竟因饥荒,远离父家,跑到摩押地去了。
(二)以为父王不可靠
按以利米勒意即“神为王”,或“我神是王”,亦或“我神是我的王”。既是有神为王,纵遇饥荒亦何足忧虑呢?神对于他的儿女,能不负责任吗?以利米勒因饥荒下摩押去,正是因他忘记了自己是以利米勒,他这种举动,真是名不符实,显明他不是以神为王。如果以神为王,以神为我的王;他是我的神我的王,何至一遇艰苦,就快快自恩典地步堕落,而下到摩押地呢?
(三)体贴肉欲避患难
摩押族之由来,是体贴肉欲的结果。以利米勒一遇饥荒,即离开伯利恒下到摩押地,正是为肉身安排,体贴自己的情欲,靠自己的计划,不以神为王,就体贴了肉体。我们不但在坏事上不该体贴肉体,连在好事上,也不该体贴肉体。无论在什么事上体贴肉体,其结局总是下到摩押,结出情欲的果子来。
二、自伯利恒去摩押的经过
以利米勒率全家去摩押,虽是不免以其信心小,不忍耐,要逃避患难等各种的原因;但其中的经过,也似乎不是情无可原的:
(一)赞美之家有怨声——犹大
以利米勒是属犹大家族,犹大是“赞美神的意思”,不料那应当满了赞美感谢声音的家庭,竟因荒年以种种怨叹不知足的声音,来代替他们的感谢与赞美,——离开犹大家去摩押地。
(二)乳蜜之地遇荒年——迦南
迦南本是流乳与蜜,神所祝福的地方,是满了福气快乐的地方。圣经说:“迦南地真是像神的园囿。”可怜哪!在这因为罪恶受了咒诅的地上,总找不到一个令人满意,堪称福乐世界之地。迦南尚且有饥荒,流乳与蜜之所,尚且遇缺乏,在别处就更不用说了!
(三)馒头库内受饥饿——伯利恒
以利米勒是从迦南犹大的伯利恒,去摩押地。按伯利恒意即馒头之家,或馍馍房子。是的,伯利恒真是有福之地,是大卫的本家,是耶稣基督的生身处,不但养育肉身之粮,无所缺少,养育灵性的生命粮,也是自伯利恒出现。奇怪啊!这馍馍房子中,为何有缺乏、饥饿呢?诗篇上说:少壮狮子有时饥饿穷乏,惟寻求主的,一无所缺。这句话可以叫我们想到,这馒头之家所以有缺乏,必是因为远离主的缘故。经上说:“以色列人又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恶的事,耶和华就把他们交在米甸人手中。”米甸人进入他们国中,毁坏全地,以色列人因米甸人的缘故,极其穷乏。”(士6:l-6)“你若不听从耶和华你神的话,……你在城里必受咒诅,在田间也必受咒诅;……你身所生的、地所产的……都必受咒诅。……你头上的天要变为铜,脚下的地要变为铁……使降在你地上的雨变为尘沙……你带到田间的种子虽多,收进来的却少,因为被蝗虫吃尽了。”(申28:l5-24,38)
(四)结果之地无收成——以法他
按以法他意即“结果之地”,可怜哪!这结果之地,竟无所收成,真是“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哈3:17)按物质和灵性说,俱是到了荒年地步,实是无以为生了。
(五)父王家中有缺乏——以利米勒
以利米勒的名字,真是美好,他既称为以利米勒,不能不令我们顾名思义的,想到他是如何在父亲家里,度爱中的生活。而且他是倚靠父家的权能——父为王——胜过一切艰苦。人生在世,难免祸福无定,纵有时遇见艰苦,既有一个为王的父亲,还有什么可顾虑的事呢?奇怪啊!真奇怪啊!那在父王家中度生活的,也竟然遇着饥荒,好像父王不顾念他们似的。
(六)甘美之人遇苦恼——拿俄米
以利米勒不但自己去摩押,也是带着妻子拿俄米同去。拿俄米是甜的意思,或是美与乐的意思。可怜啊!一个甜而美而乐的人,她的生活也不常常是甜的、美的、乐的;竟然在神的试炼中,显出不甜、不美、不乐,且是满有苦恼了。以利米勒因为国中饥荒,物质缺乏,似乎那可赞美的——犹大,流乳与蜜的——迦南,充满生命粮的——伯利恒,无可居之地,不得不去摩押。那为人很甜,不愿对她丈夫的行动加以反对的拿俄米,竟然也与丈夫同行,一齐下到可咒诅的摩押地去了。
(七)病弱之子更苦难——玛伦、基连
以利米勒不但带着妻子拿俄米,也是带着两个儿子玛伦、基连同去。在以利米勒一方面,因他是一家之主,不能不为全家负了责任;在两个儿子方面,也似乎有应当去摩押的必要。或以玛伦是“诗歌”之意,基连为“完全”之意,但人每以玛伦是“病苦”的意思,基连是“扣紧”或“虚弱”的意思,常见病苦虚弱的人,丰衣美食,尚且不易支持,何况遇见荒年,少吃减用的岁月,将何以为生呢?不过在艰难岁月中,为病苦虚弱的人,谋一安全地带,固无不可;却不宜到神所咒诅的摩押地。今日会中有多少人,只顾一时的便易,不顾永久的灾祸,情愿牺牲了有福之家——伯利恒——去到咒诅之地,这是何等危险的事啊!
三、自伯利恒去摩押的结果
(一)以远避苦难走入歧途
以利米勒率领全家去摩押,正是表明有多少信徒,因躲避一时苦难,就入了歧途。他原来住在迦南——福地,犹大地——赞美,伯利恒——馍馍房子,是何等有福之地。虽遭遇饥荒,也不过是一时的事,神决不会使顺从他的人断了粮。以利米勒因离开永不断粮的地方,到了摩押,下到远方,从恩典的家中,到了咒诅的地方。他靠神的心失掉了,他的地位坠落了;只因躲避一时的苦难,就招来无穷的悔恨。今日会中专靠自己的意见,自己的办法,虽然在名义上以父为王,在实际上却是以自己为王的信徒,亦何尝不是在凡事上,走以利米勒的歧途呢?躲避苦难、注重物质的以利米勒,因为走了歧途,没在名字上显出神是可靠可信的;正是表明一个入了歧途的教友,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无处不是亏欠神的荣耀。
(二)以贪图世界久而难返
以利米勒率领一家人到摩押去寄居,自然不是打算在那里常久居住,只因与异邦人住在一处,久而久之即不想回家了,到了摩押就住在那里了。当日罗得到所多玛城,也不是居然就大着胆子,一直进入城中;乃是“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创l3:12),不久罗得的家人,也就都变坏了。哦!罪孽的势力,真是不可轻视的!以利米勒再也没想到暂去摩押躲躲荒年,就一去不返了。
(三)以与世同化人亡家破
以利米勒一家在摩押居住,不久就与摩押人同化;不但随了他们的风俗,也是为两个儿子,娶了两个摩押女子为妻,这好像住惯了摩押,就入了他们的民籍,再也不回犹大去了。拿俄米为人真是甜,起先随从丈夫来到摩押,后又随从儿子,娶了两个摩押媳妇,这就再无归回犹大的意念了。神看她在平安的顺境中,实无法令其转回,所以就叫她遭遇种种的逆境,先叫她所靠赖的丈夫死去,又叫她所疼爱的两个儿子相继而亡,直至她到了绝境,剩下三个穷寡妇,一筹莫展的时候,才穷极呼天,油然而生归回犹大的心念。
四、自伯利恒去摩押的特征
(一)人意与神权
以利米勒率家人去摩押本是出于人意,由于利己,注重物质,躲避患难,他再没想到竟因此人亡家破,到了最失败的地步。这一切虽是完全出于人意,但暗中亦有神的掌握。神每利用人的失败成全他的美旨。假若以利米勒到了摩押,凡事顺利,恐他永不再回迦南,所以他的苦境,不能不说是有神的管教惩责。因他注意物质,到了摩押,并与世人同化,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这固然是他出于人意的失败;却使路得因此入了犹太籍,藉其血统,产生了大卫王,神在这些事上,于冥冥中所运用、所表显的美旨,是何等奇妙啊!
(二)厄运与幸福
究竟何为厄运,何为幸福,是难以说定的。常有因一时的厄运,成了永远的幸福;因一人的厄运,成了大众的幸福,或因物质方面的厄运,成了灵性方面的幸福,这就是厄运变为幸福了。神的儿女,幸福固然是幸福,厄运也可化为幸福。我们看以利米勒去摩押的遭遇,真是不幸,竟因此使路得进入他的家,在他家中,不但产生了大卫,连主耶稣也从他的后裔中生出来,这就是化厄运为幸福,成了不幸中之至幸了。
感谢神!他总不丢弃他的儿女,虽然神的儿女远离神,神却不远离他的儿女;虽然不能不因他儿女的错行,加以管教与惩责,却终必藉用万事成全了他儿女的利益,神的名真是应当称颂的。
第四章
拿俄米之转回
——拿俄米与玛拉,即甜与苦——
拿俄米有两个名字:一是拿俄米即甜的意思,或乐的意思,这是她原来的名字,是众人所共知的。一是玛拉即苦的意思,是她自己起的。当她从摩押地归回时,众人只知她是拿俄米,但看她那种忧苦可怜的样子,绝不像是拿俄米,“合城的人就都惊讶。妇女们说:‘这是拿俄米吗?”’(1:19)这怎样像是拿俄米呢!
怎样配叫拿俄米呢!
拿俄米遂对众人说:你们“不要叫我拿俄米,要叫我玛拉,因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耶和华降祸与我,全能者使我受苦,你们为何还叫我拿俄米呢?”按这两个名字,拿俄米与玛拉,亦即甜与苦,足以包括拿俄米一切经过。也可表明信徒的灵程,因为信徒的灵程,大多数是苦与甜双方的交感与结果,这其中实与我们有最深的教训:
一、因甜而苦——拿俄米变为玛拉
究竟何为苦何为甜?何为真苦,何为真甜?是不易说定的。有时好像是苦,却是甜;好像是甜,却是苦;有时似苦而甜,有时似甜而苦;有时甜中有苦,而苦中有甜;有时先甜后苦,有时先苦后甜;有时越甜反越苦,有时越苦反越甜;有时此人以为是苦的,彼人以为是甜;彼人以为是甜的,此人以为是苦。是甜与苦的究竟,不在事物的外表与本身,乃是在内情与结果。人能深悉拿俄米(甜)与玛拉(苦)的真际,必在许多事上,而不以甜为甜,反以苦为甜了:
(一)甜的拿俄米 拿俄米的名字真是美好,是甜、美或乐的意思,或是可爱、可悦的意思,我们顾名思义,不能不为她的人生恭贺。
1.其家庭是甜的
她是家居犹大地的伯利恒城,是在可赞美之地,在馒头之家,且为主耶稣的生身处,为产生生命粮的所在。她的丈夫为以利米勒,即“父为王”,或“我父是王”,家庭中既有父为王,这是何等平安的家庭呢?住在馒头城里,不但是物质的馒头城,也是属灵的馒头城,是何等丰足快乐的家庭呢?无怪她的名字叫拿俄米,她真是一个快乐家庭中的拿俄米、她的生活当然是甜的。她既常在父王的荫下——以利米勒;无挂无虑,没有生计何题的扰累——伯利恒;她的生活,当然必是日日欢呼赞美——犹大地;而为令人可爱、可悦,极甘美快乐的人生了——拿俄米。
2.其为人是甜的
我们看拿俄米对于丈夫、媳妇并儿子的态度,可知她为人真是甜的。许多为妻子的,对丈夫不甜,不能体恤丈夫的心,家庭中常有反目吵闹的事发生,真是家庭中的不幸。拿俄米对于丈夫却是很甜,可惜是太甜了,不但在善事上顺从丈夫,并且顺从丈夫和他一同离开犹太的伯利恒,下到摩押地,是从神所眷爱祝福之地,下到神所咒诅厌恶之地。当以利米勒提议要带着全家下摩押地时,她应该不表同意,应该不随从他;纵然不能一直反抗,也该甜言相劝,方尽了为妻子的本分——真甜;她竟不问丈夫做得对不对,一味服从,这是为人太甜了。她对于儿子也是太甜,当她儿子们要娶外邦妻子时,为母亲的当然不该赞成,因为这其中的关系实是太大。假若拿俄米提议令儿子们早归家,不娶外邦女子为妻,也许免得两个儿子都死了,她竟随从儿子们的意思,各娶摩押女子为妻,这其中的错误,为母亲的当然要负一部分责任。我们看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