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目录
大纲

第一章

士师记
一1~二5
得地的尝试
一1~2 默示的信息 古代近东军队交战之前,双方司令有透过默示或兆头,向神明寻求帮助和信息的惯例(见二十18)。例如亚述王室碑文假定战争是「奉亚述神之命」而有的。但要知道这呼吁的性质和紧急程度,却需使用一系列的占卜方法,如:检验牲畜内脏、拈阄,或观察自然现象,如鸟飞途径或云彩的形状等。默示或响应经常能够左右他们(一)是否在当日作战,(二)当用何种战略。
一3 西缅和犹大的领土 约书亚记十九1~9分派给西缅支派的地业,是在巴勒斯坦南部「犹大人地业中间」。这两个毗邻的支派结伴合作十分合理。然而西缅后来终于被大族犹大所同化。于是犹大邀请他们一同得地为业,实质上就变成了西缅支派被吞并的邀请。
一4 比色 这是犹大和西缅与迦南人和比利洗人打仗,击败其领袖亚多尼比色的战场。这地虽然没有地理数据在士师记出现,扫罗王的史事(撒上十一8~11)却提到过这个地名。这段经文显示比色是个宜于集结军队的平原,位于约但河的东畔,距离基列雅比(玛克卢布〔El
Maklub〕)西南不超过十二至十五哩。勘测示剑和约但河谷的结果显示,(发现在铁器时代文物的)萨珥哈布废墟(Khirbet
Salhab)很可能就是比色的遗址。
一6 砍断手脚的大姆指 这种残人肢体的手段和撒母耳记上十一2之剜出右眼的目的,同样都是一方面侮辱俘虏,一方面防止他们再度成为战士。对这些脚步不稳,不能再握牢枪剑弓箭的人来说,行乞是惟一维生之途。来自撒缦以色三世年间(主前九世纪)的亚述浮雕,有描绘战俘被伤残和肢解的场面。
一7 在桌子底下拾取零碎食物 这些伤残无助的俘虏除了在俘获他们之人桌边乞食以外,完全走投无路。他们像狗一般在桌子底下吃冷饭残羹,供人展示,是要表明征服者的大能(伊勒神如此对待与他对敌的神祇,是乌加列文献中的对应例证)。亚多尼比色如今沦落到他以往伤残的七十位王的困境,正是本段尖刻之处。
一7~8 耶路撒冷 本段虽然描述耶路撒冷被掠焚烧,定居时代所有其他谈及这城及其中耶布斯居民的段落,皆显示犹大(书十五63)和便雅悯(士一21)支派,都无法得到这地,在此定居。它在士师记十九10~12中,仍被视作外邦城市。由于这段期间(亚马拿瓦解和海上民族造成动荡之后的时代)没有考古数据,这问题无法得到解答。部分解经家提出被攻打焚烧的,是城中没有城墙保护的一部分,但这是无法证实的理论。最后要等到大卫才把这城攻陷,变成以色列的首都(撒下五6~10)。
一9 地理概况 本节所反映的动向是自北而南的。其中包括在犹大山地南部朝希伯仑和尼革(和合本:「南地」)北部前进,以及朝西面前往萨非拉(和合本:「高原」)和非利士海岸。暗示他们的意思,是尽可能占领分配给犹大(书十五1~12、21~63)和迦勒(书十五13~19)的土地。
一10 希伯仑 希伯仑是在别是巴东北二十三哩,耶路撒冷东南十九哩的鲁梅达山(Jebel
Rumeidah)上,通往萨非拉、尼革西部、耶路撒冷的大道交会之处。经文中提及的旧名基列亚巴(见:创二十三2;尼十一25),可能表示它是亚衲族部落的集中地(书十四15,十五13)。有关此地的进一步资料,可参看:约书亚记十3~5的注释。
一11 底璧 位于犹大山地的最南部,希伯仑西南面的底璧,在铁器时代初期可能是入侵之海上民族所建立的边城(书十一21的亚衲族如果不是迦南人的话)。其遗址最可能是在拉布德废墟。请参看:约书亚记十3、38~39,十一21的注释。
一12 以女儿为赏赐 这种事虽不常发生,对于野心大的男子来说,有机会「高攀」平常不可能得到的亲事,藉以提升社会地位,应当很有吸引力。例如大卫所以能够藉婚姻成为扫罗王室的一分子,是因为扫罗提出以女儿为赏赐,而大卫亦打败了歌利亚(撒上十七25)。本段和歌利亚事件,都被视作又艰难、又危险的功绩。故此这种特殊赏赐的目的,是要英雄人物挺身而出。俄陀聂因为是迦勒的亲人,已经颇有地位,但依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威望。
一14 求一块田 俄陀聂因为攻取基列西弗得到了妻子后,妻子押撒劝他求一块田来养家。这田可以当作是妆奁,因为前面经文并没有记述。然而女儿通常是不会得到土地作为妆奁或遗产的(但见:民三十六1~13)。故此索要土地的请求必须由男性亲属提出。此外,俄陀聂也是身负战功的重臣,有资格获取土地作为赏赐(类似案例可见于马里文献)。同时代的一个巴比伦界石描述父亲把土地的产权授给女儿。
一14 下驴 此举的解释各异。有人相信押撒发声(拍手)吸引父亲的注意,同时对赐给丈夫的土地表示轻藐。另一个看法则认为下驴是请愿的意思,她再次以女儿的身分恳求父亲。没有水源的地很明显是没有价值的,押撒的任务是要保证她家庭的生计。
一15 上泉下泉 本节所指的水源可能是在干河河床浅掘,或在地下水位较低之处所浚的深井。但也有可能是指尼革地区某处地方,然其今址已不可考。
一16 基尼人 基尼人是住在西乃半岛的沙漠,以及尼革东部和南部直到亚喀巴湾为止之地区的几个部落或宗族之一(创十五19;撒上二十七10,三十29;代上二55)。基于士师记四11中希百帐棚的位置,基尼人的活动范围可能北达耶斯列谷。这民族与摩西和叶忒罗(何巴)的关系,可以上溯到出埃及记三1。他们被描述为牧人(士五24~27)、商队组织者、游行的金属匠人。上述最后一样技能,是从他们名字的字源推测出来的,「基尼」可以是「锻炼」金属之义。请参看:民数记二十四21~22的注释。
一16 棕树城 按照本节的描述和其他经文(士三13)的左证,此地最有可能是死海西北不出八哩外的绿洲古城耶利哥(苏丹遗址)。这城的存在和富庶(无数的棕树和肥田)完全是有赖于苏丹、杜克('Ain
Duq)二泉不住的供应。中石器时代(Mesolithic Age)有人首先在此定居(约主前9000~8700年)。随着人口的增长这城也越加重要,以致在初铜器时代第三期(约主前2700年)建筑了完整的泥砖城墙系统。由于侵略和征服,这城亦间或无人居住(如初铜器时代第三期末,以及晚铜器时代第二
B 期开始,主前1350年左右的时候)。此地在士师时代人口稀少,可能只有边城或商队落脚处的功用。它要等到主前九世纪才得以重建为城市(见:王上十六34)。
一16 亚拉得 这个位于别是巴谷,希伯仑以南二十哩的亚拉得遗址,首先在铜石器时代有人定居。到了初铜器时代,因为与埃及有广泛经济上的接触,下城(围绕某个天然洼地建筑,有储水池和水井的双重功用)大为扩张。铁器时代的上丘建筑了一个无城墙的乡村。这村落除房屋以外尚有祭仪场所或院子的遗迹,可能是士师记和撒母耳记上二十七10所描述,基尼人在此定居的证据。亚拉得上丘共有七个铁器时代的文化层,其中包括主前十世纪的堡垒和庙宇的复合建筑。
_
亚拉得在铁器时期的神殿遗迹

一17 洗法(何珥玛) 这是士师记的征服记载中,被犹大和西缅所攻取的尼革村落之一。以色列把它名字改为何珥玛,即「毁灭」之意(又见:民二十一3,显示它在亚拉得附近)。按考证它是位于亚拉得和别是巴之间地区的马索斯遗址和伊拉遗址(Tell
Ira)。
一18 迦萨 位于迦南沿海平原西南部,重要的国际大道(「非利士地的道路」,出十三17;或称「沿海的路」〔Via
Maris〕,赛九1)旁边的迦萨(哈鲁伯遗址〔Tell
Harube〕),在主前一五五○年至一一五○年间,是埃及统治迦南的省会。法老杜得模斯三世的年表和亚马拿文献都曾提及这城。海上民族入侵之后,它成为非利士人五大城市之中最重要的一个,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之间好几次的冲突,都和它有关(六3~4,十六1~4)。描述犹大攻取这城的经文有点疑难。七十士译本说迦萨、亚实基伦、以革伦并没有被他们所攻取,似乎与一章19节相符。该处经文指出以色列人不能赶出平原的居民。
一18 亚实基伦 非利士五城之一,位于迦萨以北十哩左右的亚实基伦,在历史之中主要都是作为海港。其地点的战略性吸引了从中铜器时代(约主前2000~1800年)开始,已经一心想要控制迦南和以北大道的埃及人的注意。当时埃及的碎陶咒诅文献,已经提及这城的名字。亚马拿时代(主前十四世纪)亚实基伦的统治者是亚肯亚顿的藩属,文献中包括了几封他写给这位法老的信件。梅雷他在胜利石碑(约主前1208年)上提及这城,又在卡纳克大庙壁画上描绘它被攻取的情景。它虽被分配为犹大的属地,却和其他非利士的平原城市一样,从来没有被以色列人攻取。
_
亚实基伦临近海边的遗迹

一18 以革伦 犹大(书十五11)和但(书十九43)都在分地名单上,分配到位于萨非拉和中央山地交界的以革伦。按考证它是耶路撒冷西南约二十哩,非利士和犹大之间前线之处的米克纳遗址。这地虽然有可以上溯到铜石器时代的痕迹,挖掘却证明第一个主要城市要到晚铜器时代才出现。陶器和圣甲虫(主前十九世纪)文物,证明当时它曾经与埃及和塞浦路斯接触。主前十二世纪海上民族入侵,使当地物质文化发生突变,城市扩张,并且有新的人种在此居住。主前第一千年纪在亚述和巴比伦统治之下,以革伦成为工业重镇,其精炼厂出产大量的橄榄油。士师记的名单指出它是未被犹大所攻取的非利士主要城市之一(士三1~4)。
一19 铁车 贯彻整个征服时期,以色列的敌人都有使用铁车的特点,平原诸城尤然(见:书十七16和士四3的注释)。铁车反映他们不但科技程度比以色列人高,也比他们富有(见:撒上十三19~21),因而对于征服能否成功,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制车用铁的分量可能十分微少,然而不论是用来装饰、强化,还是作为护轮,都有使敌军丧胆的作用。本段提到铁车是冷静地自量军事实力,指出以色列人被困于战车用途有限之山地的理由。当然他们曾经得到保证,有作为神圣战士的神之帮助,各支派的军队必然能够克服这个阻碍(书十七18;士四7)。然而考古证据和本段的话,都一致公认有些地方是以色列人一直无法征服的。这话所反映的态度,是以环境的现实,为失败文过饰非。历史要等到以色列人学会冶铁的科技,在军事上能与非利士人抗衡之后,这个可怕的兵器才失去震慑他们的能力。
一20 亚衲族 这些人是征服期间居于迦南的民族之一。他们的领土以希伯仑为中心(书二十一11),身材被描述为极高大(申二10,九2),以色列人对他们极为畏惧(民十三28、33)。他们被迦勒赶出希伯仑,可能证实犹大地区的人驱逐当地的居民,至少有一次成功的记录。后来亚衲族人的残余分子,可能逃亡到迦萨、迦特、亚实突等非利士人的城。请参看:约书亚记十一21的注释。
一21 耶布斯人 圣经最初提及耶布斯人时,将他们形容为迦南的后裔(创十16)。他们大概不属于闪族,是赫人和胡利人的远亲,于主前第二千年纪时来到本区,沿着便雅悯的南界在山地(书十五8)和耶布斯城定居(书十五63;撒下五6)。然而亚马拿文献则只提耶路撒冷,并没有提及耶布斯;耶布斯也没有在咒诅文献中出现。本节中便雅悯人不能攻取这城的话,也在士师记十九10~12中利未人拒绝在非以色列人的「外邦城」中住宿一事得到证实。大卫攻取耶路撒冷之后,耶布斯若非受到同化,就是被奴役而至终失去民族性(撒下五6~9)。
一22~23 伯特利 伯特利(现代之贝廷)处于耶路撒冷北面不远,横贯中央山地之通路的交会之处。其地点的战略价值,使它自然成为以色列及日后侵略者的进攻对象(本节提到约瑟──即以法莲──所反映的,可能是这地分给便雅悯之后支派间的联盟;见:书十八22)。它在圣经之中素有作为崇拜地点的先例(见:创二十八19的注释),当地亦挖掘到中铜器时代的祭仪法器。后来此地终于成为分裂王国时代两大祭仪中心之一(王上十二29~33)。这城被攻取的情形并没有记载在约书亚记中,但可能和侧城门(postern
gate;城门入黑关闭之后供人出入的小道)有关。类似的城门曾在耶路撒冷城南的拉玛特拉黑珥(Ramat
Rahel)出土。挖掘结果显示主前十三世纪末伯特利有一个极巨大的毁灭层。
一26 赫人地的路斯 本节中的赫人之地通常被当作是叙利亚或黎巴嫩一带,因为这两个地区是海上民族于主前一二○○年入侵以前,赫人帝国的一部分。但这个新的路斯亦有可能仍在巴勒斯坦北部,伯特利以西的地方(见:民十三29;书十六2)。
一27 伯善 伯善按考证是胡斯恩遗址,位于迦南北部耶斯列谷的东端。它和耶斯列谷西端的米吉多,一同把守至为重要的商道(和合本:「沿海的路」)。由铜石时代开始直至今日,此地几乎不断有人居住。现时遗址底部旁边还有另一个城市的遗址,这城建于希腊时代,是低加波利十城之一,并且在罗马/拜占庭时代大加扩建,名为西古提坡里斯。挖掘出来的证据似乎显示伯善和很多其他晚铜器时代的遗址不同,并非毁于海上民族之手。兰塞三世到了主前十二世纪初期,依然统治这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圣经表示这城并没有被扫罗所攻取(撒上三十一10~12),到了所罗门时代,它才成为以色列领土的一部分(王上四12)。
_
在伯善的埃及民居及建筑

一27 他纳 有关这个迦南北部城市的讨论,参看:约书亚记十二21的注释。
一27 多珥 有关这个迦南北部沿海城市的讨论,参看:约书亚记十二23的注释。
一27 以伯莲 这个遗址位于耶斯列谷东端之伯珥阿梅废墟(Khirbet
Bel'ameh)的堡垒,是把守这个运输要道的一组城市之一。它被列为玛拿西支派无法攻取的城市之一(书十七11~12),但在分裂王国时代成为以色列边城之一,颇为重要(王下九27)。它名列杜得模斯三世(约主前1504~1450年)征服土地的名单中,足见它在战略上的重要性。
一27 米吉多 有关这个位于耶斯列谷西边入口之城市的讨论,参看:约书亚记十二21的注释。
一29 基色 有关这个连接沿海平原及非利士地,和山地及耶路撒冷之重镇的讨论,参看:约书亚记十二21的注释。
一30 基伦 这个分配给西布伦支派的城市,最有可能是在耶斯列谷的西北部。其他认为它是位于亚柯平原的理论(库丹内遗址〔Tell
Qurdaneh〕和法尔遗址〔Tell el-Far〕),主要是根据这是有利于迦南战术的因素。按照现有资料,这说法的可能性不大。
一30 拿哈拉 这个西布伦属地的确实位置虽不清楚,却有人辩称这城就是海法附近,地中海东面五哩的纳珥遗址(Tell
en-Nahl)。两个名字字源相符,和当地所发现初铜器时代至阿拉伯时代的文物,都支持这个看法。但这遗址位于亚设属地之内,构成了至今未得解决的地理问题。
一31~32 亚设属地 有关分配给亚设支派之疆土的讨论,参看:约书亚记十九24~31的注释。
一33 伯示麦 有关这个位于萨非拉东北部地区,接近非利士边界之城市的讨论,参看:约书亚记二十一16的注释。
一33 伯亚纳 此地的确实位置至今未明。现时最有可能的地点是上加利利地区的萨夫德巴蒂克(Safed
el-Battikh)。杜得模斯三世、薛提一世、兰塞二世各人在位时的埃及记录,似乎都提及过本城,它显然是位于夏琐和推罗之间的大道上。
一34~36 亚摩利人 有关这个在以色列立国之前,已经住在迦南之民族的讨论,参看:民数记二十一21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382}。对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叙利亚─巴勒斯坦的文化和语言影响最为深远的民族,大概就是他们。他们创造了汉摩拉比时代巴比伦的高度文明,并且直到铁器时代开始为止,至少在一部分地区保持了文化上的独特性。
一35 希烈山 往往有人认为这个「太阳山」就是伯示麦(见:书二十一16)或伊珥示麦(书十九41),但不能确定。它可能只是雅洛(基色东面五哩)以南几条村庄之一。作为但支派的属地,它应该是在亚雅仑谷的东南部地区。
一35 亚雅仑 这个分配给但支派的地方(书十九42)大概就是在亚雅仑西端,基色东面五哩的雅洛。这是前往山地的主要通道,其地点极具战略性。它在亚马拿文献中提及,又在扫罗战事的记录中出现(撒上十四31),都反映了这一点。
一35 沙宾 这个但支派属地的城市(书十九42),按考证是亚雅仑西北三哩的瑟珥比特。它后来并入所罗门王第二行政区域之内(王上四9),可能和亚雅仑一样,是把守亚雅仑谷通道的堡垒之一。
一36 亚克拉滨坡 这名所指的是死海西南方的一个山隘,今名纳克布萨法。最早使用它的大概是前往亚拉巴和以拉他采铜地区的埃及人(见:民三十四4;书十五3)。
一36 西拉 虽然此地位置不明,和亚克拉滨坡的关系却表示它是在死海的西南方。由于西拉是「石头」的意思,部分解经家认为它若非拿巴提人的石头城彼特拉,就是布塞拉(Buseira)西北两哩处,现代的西拉(Sela')。然而在这两处地方的挖掘,都没有找到主前九世纪以前的文物。
二1~5 波金 这地方的名字起源于以色列人被神的使者斥责之后哭泣的事迹。他们受责备的理由,是疏于遵守盟约,并且没有向迦南人发动全面战争。其位置不明,但经文暗示它是在约但河西,吉甲附近。

──《圣经背景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