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第一章
下一篇
1:1-5 寄居摩押地
1
「士师秉政的时候」:无论从波阿斯的家谱推算,抑或从书中
的历史背景来看,一般学者认为路得是属士师时代早期的人物
。当时以色列民制服了摩押(参士3:30),安享一段太平的日
子。
「饥荒」:在巴勒斯坦,因旱灾而引起的饥荒相当普遍。
「摩押地」:指约但河东亚嫩河以南肥沃的高原,离犹大山地
约八十公里(五十英里)。当时近东人民多不愿意寄居异乡,
以免跟自己的家断绝来往,有危难时无人搭救及保护,而且也
怕要看当地人民的面色,故此以利米勒一家移居异乡实在是要
付出相当代价。
2 「以利米勒」:意即神是王。
「玛伦」:即「羸弱」。
「基连」:就是「憔悴」。
1:6-13 起程回犹大地
11-13
两个媳妇要跟拿俄米回国,拿俄米指出她已无法再生儿子来娶
她们为妻,叫她们不要跟随她。原来摩西的律法规定寡妇不可
再嫁,要由丈夫之弟娶过来为兄长立後(参申25:5-6),但这
例在拿俄米媳妇的身上自然无法应用。
13 「我为你们的缘故 ......
攻击我」:拿俄米认为两个媳妇守寡,
境况可怜,都是神惩罚她之故。
1:14-22 路得定意跟从
16-17 为诗歌体裁,17节是咒诅的誓言,可见路得意向坚决。
20 「全能者」:这名称常见於约伯记。
在圣经中,这名称与神的能力和怜悯有密切的关系。这里拿俄
米称耶和华为全能者,指出神降灾与人,人无力拦阻。不过,
从本书结局看,神是施怜悯的。
21
「满满的出去」:可能指她离开犹大地时有丈夫和儿子。
22 「割大麦的时候」:为四月。
思想问题(第1章)
1 路得记的背景和士师记17-21章的背景有什麽显然不同之处呢?
由此看来,路得记这卷书所要记载的是那一方面的生活素材呢?
2 拿俄米丧夫失子的遭遇(3, 5)对她的信仰有什麽影响呢?
参13, 21节。
当你遭遇人间悲剧时,有没有同样的心态呢?
3 拿俄米为什麽要返回犹大伯利恒城去呢?
除了环境因素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参9, 11节。
由此看来,拿俄米有否因境遇不顺而变得自私自利,不近人情?
4 古时人一般认为一国之神只管辖自己的土地,在其他地方则不能
行事。
那麽,路得跟拿俄米回伯利恒的决心,表明她有那些特点?
5 拿俄米的遭遇和约伯的有何相似之处呢?
他们对「命运」有什麽看法呢?
6 为什麽学者认为本章22节为全书故事掀起新的一页,洗尽前段惨
澹的气氛?
你认为神会否介入 子民的生活中,为他们经营和安排呢?
参罗8:28。
路得记 第二章 注释
2:1-3 拾遗穗为生
2
无论田主愿意与否,按以色列人的律法,像路得一般的穷人有
权在田地上拾取剩下的麦穗(申24:19)。
2:4-17 得波阿斯厚待
4 波阿斯走出伯利恒城,到田间来。
5 路得面孔陌生,引起波阿斯的注意。
7
「屋子」:田间不可能有住屋,这「屋子」可能是遮荫的棚子
,给仆人吃饭或憩息用。
9
「他们」:可能是指在田间帮忙将庄稼捆起来的使女(8)。
水是从村中的井打来的,分量有限;不是人人可用的。
14
「烘了的穗子」:将刚割下的麦穗用小火烘熟,剥去外壳便可
吃。
15-16
按摩西律法,拾麦穗者要等收割的人割了禾稼、打了捆,才可
以在田间拾取剩下或遗留的麦穗,不能从禾捆中捡取。波阿斯
嘱咐仆人待路得之法实在远超过律法的要求。
17 「一伊法」:约卅六公升。
2:18-23 拿俄米的嘱咐
20
「因为他不断的恩待活人死人」:可意译作「耶和华仍遵守
对活人死人曾作的应许」拿俄米向神发出赞美,知道 仍眷顾
他们一家(包括离世的丈夫和儿子),因为她想到这位至近亲
属波阿斯,有义务为她买赎产业(利25:25) , 并为她死去的
儿子立後(申25:5)。後一义务本限於嫡亲兄弟,後来推广至
同族的亲戚。
「至近的亲属」:原文为「赎业至亲」。
22
既然波阿斯这样厚待他们,路得若走到别人的田间拾禾穗,便
表示她不接纳波阿斯的好意了。
思想问题(第2章上)
1 旧约人物的名称往往饶富意义。试从路得记几个人物的名称了解
整个故事的发展。
2 试列举本章记载的「巧遇」。
你认为事由的发展纯属机缘,抑或背後有神的策划和安排呢?
你是否坚信神每时每刻的带领呢?
3 波阿斯对路得离乡别井、一直照顾拿俄米这件事有什麽评语呢?
他对路得的祝福(12)是否纯粹客套语?
他怎样厚待路得?参9, 14-16节。
你对别人的爱心是否流於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
4 路得对波阿斯的厚待有什麽反应呢?
她为什麽会感到惊奇呢?
爱心和关顾应否有国籍、等级之分呢?
你有没有让文化风俗、民族历史、社会地位的悬殊而阻碍你向人
施予呢?
5 本章多次提及神的祝福(参4, 12,
20)。你如何使神的福分临到
社会上有需要的人呢?
6 人类的爱心和互助精神在路得记怎样表明出来?
责任是否永远只带来痛苦?
路得记 第三章 注释
3:1-6 拿俄米为路得找归宿
2 当时显然不只波阿斯一人打麦。
打麦场设在空旷和地势较高的地方,让晚风帮助将谷壳吹走。
晚间有人在麦堆旁守候,提防别人来偷窃。
「今夜」:是指波阿斯轮值工作的时候。
3 拿俄米要路得打扮一番才见波阿斯。
伯利恒位於山脊上,地势比打麦场高,所以路得要「下到场上
」。
「那人」:指波阿斯。
4
路得去躺卧在波阿斯的脚旁,可能是使他的脚受凉而醒过来,
亦表示路得身分卑微。这可能是当时求婚的习俗。
3:7-13 路得向波阿斯求婚
9
「衣襟」:与2:12「翅膀」同字根,意思上互相呼应。
路得向波阿斯求婚,好为以利米勒家生子立後。
10
「你末後的恩比先前更大」:应作「你末後所表现的恩情比先
前的更坚固」(吕振中译本);先前的恩情指路得忠地跟随婆
婆一事,末後的恩情指她对以利米勒一家的忠心──为了替夫
家立嗣宁舍弃自己的幸福,不嫁给城中的年青人,反要求嫁给
波阿斯。
「跟从」:有物色对象的含意。
11 「我本城的人」:原文为「我所有在城门的人」。
古时城门口为市民集会的地方,故此城门成了城市的代称,而
这里一词是「全城的人」的意思。
3:14-18 路得完成任务
14
「波阿斯说」:大概是他自言自语或只在心中思量而已。
「六簸箕大麦」:约为廿四公升。
思想问题(第三章)
1 拿俄米所关心的(1)是不是路得主要关注的事呢?
路得为拿俄米作出了那些牺牲呢?参10节。
2 路得的顺从是信心的表现。
她听从拿俄米的话,行事会有什麽危险呢?参4, 9节。
你的信心和你听的道是否相称呢?参路24:25; 来4:2。
3 诚如波阿斯所说,路得的确是贤德的女子(参5, 11)。
拿俄米和波阿斯又有什麽长处呢?
路得记 第四章 注释
4:1-12 波阿斯履行诺言
1
「到了城门」:原文为「上城门口去」,可能波阿斯从打麦场
上到伯利恒城公众集会的地方去。
「某人」:这字原来是「不知名者」的意思。这字并非出自波
阿斯的口,而是本书作者为了不愿记录此人名字而用来代替的。
4-5
波阿斯要求这位赎业至亲尽上责任(见2:20注)。
4
「我想」:之下原来有「提醒你」一语,所指的可以是上述拿
俄米卖田一事,也可以是下面题到的应尽义务。
6
尽赎业至亲的责任实在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将原来遗留子孙的
钱去买赎田地归已死亲属的名下,并要替他花钱和精神来管理
,又要供养亲属的寡妇及日後所生的儿子,由於所生儿子和所
赎田产都不归自己,履行责任对这位至亲和他的子孙实在是一
个损失。
7 这里所提及的脱鞋习惯与申25:7-9不同,
後者是寡妇对不肯尽
为弟之责的人一种鄙视的行动,前者则表示脱鞋者自愿将拥有
权放弃,转交给别人。
11 「拉结、利亚」:是以色列人先祖雅各的妻子。
12 「她玛 ...... 的家」:见创38章。
4:13-17 波阿斯与路得共谐连理
16
「拿俄米就把孩子抱在怀中」: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过继的仪式
,表示路得所生的儿子成为拿俄米合法的儿子。
4:18-22 大卫的家谱
按理俄备得不应列在波阿斯的家谱上,因他算是以利米勒的後代。作
者故意这样编排,可能是要指出大卫的曾祖母为外邦女子。
思想问题(第4章)
1 为什麽路得的至近亲属(1)愿意赎回拿俄米的田产,却不愿连
路得也赎回来呢?他在什麽地方和新约法利赛人相似呢?
你有没有拘泥於次要的事而忽略了首要之事呢?
2 有人说波阿斯对路得的爱是主耶稣对我们之爱的缩影。
你能从路得记中体会这一点吗?
3 「得亨通」(11下)的原文有行事尊贵的意思,可见「成功」就
是行真正有价值之事。
你对「成功」的看法符合圣经的教训吗?
4 作见证的众民和长老对这段婚姻的祝福有否一一实现呢?
参15, 17节。
5 为什麽她玛能成为大卫的先人?
路得是外邦女子,她为何又能作大卫的曾祖母呢?
神使用人是基於道德?品性?抑或国籍呢?
6 有学者认为波阿斯赎回田产和路得之举,正像基督教会的宣教使
命,就是把未得救的人,引进得赎的群体内。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你愿意像波阿斯一样,用爱心及行动,叫未信耶稣的人因信得救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