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目录
大纲

注释

腓利门书要义

第一章 
概 

   
神的心是爱,基督徒的生活是以爱为中心,基督的事工是由爱而推动。我们读腓利门书可以看到如何以基督的爱藉着圣灵运行在信徒的心中,并教会中所表显的功能效感是不可言喻的。如腓利门书篇幅虽短,其效力之伟大,滋味之深长,价值之宝贵,足可以表显福音能力是如何改造信徒的生命,社会的生活。此短篇书信真是特奇,不但在世界文学中无可比拟,即在圣经各卷中亦真如一颗美丽的珍珠;其光彩可与全部新约中各种要道相辉映。

   
一、著者  
此书乃保罗所写,若非保罗所写,世界亦无人能写;此书不但字里行间满了保罗所写的证据;即书外之证据亦多,尝译为拉丁文及叙利亚文,阿利金尝证其为保罗之书信者三,马西安则谓观其内容已有充分的证据。路德马丁言:“此书足以显出基督化的爱”,喀利芬言:“虽是一件平常小事,但经过保罗的手笔即提高到神面前”。此为历世称赞之短简,因由满有基督心肠的保罗,从他那基督化的生命里,即由于充溢之爱,之光,之智慧,之真理的泉源里所流出;更是由圣灵的启示,因“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后3:16)。这虽是保罗的著作,这更是圣灵的著作,是圣灵藉着保罗而著作的。这本书虽是保罗的私函,为了一件私事,也是写给一个朋友,却成了世界各教会所重视的圣经之一卷。圣灵的工作是不错的,保罗提笔作书时,已在圣灵运用中,以成全他属灵工作之一部分,为供献与全教会。

   
二、受书人 
本书系保罗达与歌罗西之信徒腓利门。除了保罗与他的信外,他的事迹无从稽考。其与保罗情谊颇笃,且其家有奴仆,并常招待信徒,保罗亦望至其处而居其家,谅资财颇丰。书中所言亚腓亚系腓利门之妻子,亦系基督徒。本书所提亚基布是歌罗西的牧师,亦有谓系腓利门的儿子,也许是腓利门的儿子,亦为歌罗西的牧师。保罗写此书本是写与腓利门的专函,书中除22、25节外皆用“你”字,是表明专写给腓利门的。但亦言以及你家的教会,是言这封私函亦是公函。阿尼西母悔改归主向腓利门认罪等事,当然与教会有关,阿尼西母既已成为主内弟兄,亦望会众能以弟兄相待,故信亦是达与腓利门家中的教会。按腓利门家中的教会,即指其家为信徒聚会之地,正如百基拉、亚居拉家中的教会(罗16:25),马可家中的祈祷处(徒12:12-13),凡信徒之家,男女老幼在主爱里有灵性之联络,朝夕跪拜,虔诚事主,亦可谓家庭教会。

   
三、写书的原因 
原因是腓利门的仆人阿尼西母,因窃物潜逃,去罗马听保罗讲道悔改重生,成为保罗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阿尼西母悔改后,即在罗马服事保罗,很显出彻底悔改的样子,叫保罗心甚喜悦。既知他是腓利门的仆人,未得腓利门之同意,不能擅自留他在罗马帮助服务,遂遣他回到腓利门前求饶恕,并写此信托其带回。此信系与歌罗西书同时由罗马遣推基古与阿尼西母携至歌罗西,与腓利门者则由阿尼西母面交,推基古亦送以弗所(弗6:21;西4:7)。

   
四、书之要旨 
书内最宝贵的意义是关于基督徒的社交,其中含有自由平等之深意,如一个犹太使徒对于外邦信徒,主人对于仆人,又仆人对于主人,各种形式上不同的关系,皆在基督里一概化除,实行平等相爱,其中满有恩慈、饶恕、真诚的同情、肢体的相爱、属灵的智慧,足以显出心理学家办事的精神。出言慎重,态度谦让和善,即不失使徒的威权,且使人无反抗之余地,真是“用智慧与人往来,言语如用盐调和”。或谓此书是谦卑相爱,自由的实行,为教会中友谊社交之模范,是基督教最高之原理,是超过世上一切的智慧。有恩惠,有热情,有礼貌,委婉而直爽,严厉而温和,真令人欣赏不够。

   
五、书之目的 
保罗写信的目的,是为阿尼西母求情,且是劝服腓利门,以阿尼西母为基督里的弟兄:(一)接纳他。(二)赦免他。(三)恢复他。(四)提高他的地位。“不再是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兄弟”(16节)。按罗马制度一个奴仆窃逃,主人可随意鞭打致死。保罗望腓利门对阿尼西母非但不用刑,且要待他如弟兄,这真是一件不易做到的事。而保罗对此事,竟很有把握地进行,这也是在基督的爱里可能行的。

   
六、书之地位:
    (一)本书在圣经中的地位 
是列在圣经中,由保罗所著,经保罗署名之各卷书信之末。其意:并非以本书篇幅最短,乃以各卷皆为发明真理要道,唯本书是专论信徒的友谊生活,好像总起以上各卷要义表显在生活里。

    (二)是与歌罗西书一同送到歌罗西教会 
著者在歌罗西书里发明教会的真理,教会的基础,亦属灵的伦理,是奥秘的,丰富的。在腓利门书里是发明教会的社交和友谊,充满基督的爱情,恩惠,智慧,盐味,好像把一切教会的要道实显在基督徒的团契里。

    (三)本书是在希伯来书之前
好像是希伯来书之序言,藉着保罗为阿尼西母极有智慧能力的代求,显映希伯来书所论,我们新约的那位极有权柄能力为我们活在神面前的大祭司。

 

第二章 
保罗中保的地位

——为阿尼西母代求

   
腓利门全书所论有一个中心意思,即保罗站在中保地位上为阿尼西母代求,为他用灵生的儿子阿尼西母代求。这种代求是为一个从罪人的地步,奴仆的地步,该死的地步,不但免罪得释不死,且是接纳他恢复他的地步,成为家中人--为弟兄。这种为中保的代求,正是表明主耶稣为我们的中保。“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他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约壹2:l-2)。保罗的代求,也是极其可能,且是极有能力。他本有相当的权利,亦有充分的理由,仍是极委婉的,极有智慧的,情与理并重的,更是用他在基督里的权柄--唯有爱的权柄最大--来成功他的希望。

   
一、情感之言(1-7节) 
1至7节是将问题提出前,先以友谊的热情,具有深切的威力,来感动并预备腓利门的心,好接受他的请求。

    (一)请安(1-3节) 
在这请安的话里已深具威力,令腓利门折服。
    1、写书者为被囚的保罗——此时保罗是为主被囚,为主吃苦,为主喝苦杯,“在我肉身上补满基督患难的缺欠”(西1:24)。即补满基督尚未受尽的苦难,他在那里为主“补满”。这是何等可敬重的,谁听见老年的保罗“为基督被囚”,他的心不像是碎了呢?谁还能使他伤心呢?
    2、同兄弟提摩太-一提摩太原是他的真儿子,现在已经长大了,即称他为弟兄。写此信虽是保罗的亲笔,却令提摩太同署名,表明此信虽是私却是公而不私,亦有同人在旁,不但同意亦可为证。

    3、写信给亲爱的同工腓利门——信是写给腓利门、亚腓亚、亚基布并他家中的教会。若按平常写信的次序,应当倒过来先提到教会,继提到会中的牧师--亚基布为歌罗西的牧师--再提到会中的信徒。但此信的重要性是以腓利门为主体,他是阿尼西母的主人,他有权柄接受或拒绝保罗的提议,此事与他关系最大,故首先提起他的名字:一则称他为“亲爱的”,这不是虚伪的话,腓利门实在为保罗所亲爱的,他是个热心爱主的,是保罗用真理所生的,或为当时家庭教会的牧师,为义务工人,当然是保罗所亲爱的。二则是“同工的”,是亲爱的同工,是在主里同心,同情而同工的。三则更提出他的名字“腓利门”,按腓利门是友谊或同情之意思,既有友谊之称,当然对于为主被囚,他所亲爱的保罗须是够朋友的。

    4、和妹子亚腓亚——亚腓亚是腓利门的妻子,是个女信徒,称他为妹子,是主里亲爱的称呼(太12:50)。写给她谅以阿尼西母曾干犯她,令她伤心,以阿尼西母窃物潜逃,当然与家庭事务有关,且以主妇在家庭中的地位与关系最重要。

    5、并同当兵的亚基布——亚基布是歌罗西教会的牧师,他对于阿尼西母的事,不但按牧师的地位说,可以作顾问,也是按儿子的地位说,可直接参与家庭会议,他对此事当然甚有关系。保罗称他为“同当兵的”,是为主的事工当站在一条战线上谨防敌人,彼此为同伴,站定岗位,互相帮助,处理神家事务,当深具同情,对阿尼西母之事,固然是家庭中事,也是家庭教会中事,故望亚基布对于此事要以为主“同当兵的”身分来与终身为争战的保罗深表同情(提后2:3-4)。

  .6、与在你家中的教会——腓利门的家既有教会,凡其家中的事,亦可说是教会的事。故亦提起家中的教会。

    7、向他们致候——“愿恩惠、平安从神我们的父和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3节),这是各书信皆有的,他对一切友人皆有此最敬虔的盼望“恩惠平安归与你们”,恩惠是各种福乐的源头,平安是从恩惠而来,先蒙恩惠后得平安,此非为物质的好处,乃神在基督里所赐的各样属灵的福气,是我们在基督里的享受。

    (二)颂祷(4-7节) 
为他们祷告感谢并颂赞神,这是在灵里最深的联谊。
    1、常为他们代祷         我祷告的时候提到你们,所言祷告的对象即“我的神”,人祷告时不但“信有神”,也是信神是“我的神”,他爱我,关心我,乐听我祷告,我的事也是他的事,他是我的神。“我祷告的时候提到你”,一个有能力的保罗,常在祷告时提到他们,这是一件何等荣幸的事。

    2、常为他们感谢        
不但为他们祷告,也常为他们感谢,因感谢是最有力的祷告,常常感谢常是恩上又蒙恩(路17:15-19)。

    3、称赞他们的信实(5节)  “听说你的爱心并你向主耶稣和众圣徒的信心”,听说或即听阿尼西母说起。阿尼西母悔改后当然不再怀怒于他的主人,即时而说起他主人的美德、爱心与信心,是圣徒最要的德性。那爱是圣徒灵象的写真,爱有多少即肖乎神有多少,信是灵德的基础,信到哪里灵德即进步到那里。

    4、愿其信心显有功效(6节)  “愿你与人所同有的信心显出功效”。信心不论对神,对人、对己各方面皆是显有功效的,基督徒称为信徒正是如此”。

    5、诸事为主而作  “使人知道你们各样善事都是为基督作的”(6节),无论何事若非为主而作皆无价值,唯有建立在基督上面的事工,方为“善事”或“善工”。

    6、我为你的爱心大得安慰  “兄弟啊,我为你的爱心大有快乐,大得安慰”,保罗为腓利门的爱心大有快乐大得安慰,不仅是因为善待保罗,也是因为信徒爱心的果子,可以叫神得荣耀,因而叫神仆的心快乐安慰。

    7、众圣徒的心因你畅快    不但保罗快乐安慰,众圣徒也因此心里畅快,“心”或译“肠”,心肠是爱的发源,愿你的爱更在主里表扬,更使我们得着安慰快乐因你畅快。

   
二、理喻之言(8-16节) 
即保罗请求腓利门接纳阿尼西母种种之理由。据以上情感之言,已有充分之感力,叫腓利门无法推诿。保罗的提议不能不继续扩展他爱心的善行,保罗复进而用他那爱化的心理学,所出智慧之言,陈明腓利门应收阿尼西母的原因。

    (一)本当用他的权威来吩咐他 “我虽然靠着基督能放胆吩咐你合宜的事”(8节),使徒当然有权柄可以靠着基督大胆吩咐信徒作各样合宜的事,但这权柄他不肯用。

    (二)宁肯凭爱心来请求他    
保罗放弃了他的权威,所要用的权柄就是基督的爱,基督的爱激励了我,世上最大的权威即基督的爱,千千万万的罪人被基督的爱征服了,保罗在此对腓利门也是以爱进攻,教导历世传道人,不可滥用职权。

    (三)你看我这样年纪的人  
保罗不但年纪老,也是在主里资格老。像这样老年纪的人,放弃了他的权威,极谦卑极有爱心的提议,哪有一个硬心的人还能抵抗他而不被他的提议折服呢。

    (四)我是为基督被囚的  “现在又是为基督被囚的”,一个老年纪被囚的人为基督被囚为福音被捆锁(13节) 
为耶稣下监(23节),哪一个爱主的信徒不愿分他一点忧苦,使他的缧绁减轻呢。此时腓利门真是有个难得的好机会,使一个为主被囚的老人心中得安慰,怎好不抓住机会实行一件叫保罗畅快的事呢。

    (五)为我捆锁中所生的儿女  我“宁可凭着爱心求你,就是为我在捆锁中所生的儿子阿尼西母”(10节),未提名之前先说是他的儿子,这个儿子也是由苦难而生的,是在捆锁中而生的,觉得尤其宝贵。神的仆人虽在捆锁中,但神的道却不被捆绑(提后2:9),仍能在监狱里产生属灵的儿子,这个儿子既是被福音生的,自然亦与腓利门有了灵性上的关系。

    (六)亦为腓利门自己的利益——“阿尼西母”即有益之意,他以前名不符实,今后要与你我都有益处。保罗在此并非为阿尼西母以前的过失辩护,因其窃物潜逃,当然为极大的罪过,但他现今悔改了,神已赦免他,人怎好不赦免他呢?他既已悔改,定然对于主人必要忠心,且是要藉着服事人而服事神,所以对阿尼西母以后的做人,你不必挂虑。

    (七)现在打发他亲自回到你那里 
他今亲自回去,非先说情疏通好了再回去,是他对于腓利门已有信心。以仆人窃物潜逃决不敢回去,但他已经痛心悔改,对神有了信心也就对人有了信心。“他亲自回你那里去”是他对你已有相当的尊崇与信心,按罗马制度,一个奴仆窃逃被主人找回,可任意鞭打致死,或钉于十架或投于野兽,阿尼西母竟敢亲自回腓利门那里去,足可见他对腓利门的态度如何了。

    (八)他是我心上的人(13节) 
“心”或译“肠”,即我满怀热肠所爱的,是满心喜悦的,是于我很有益的。希奇啊!一个可怜的奴仆窃物潜逃,如何能成为大使徒的心上人呢,这不但因阿尼西母的真诚悔改,这也代表了主的爱。主亦爱我们这为罪奴的,一旦悔改虽不足爱亦可爱,神亦在基督里看他们愈看愈爱,我们今日成了主心上的人。

    (九)他本当替你伺候我 
基督徒应以友爱相待,我今为福音被捆锁,假若可能你必愿来帮助我,以减轻我的忧痛,今阿尼西母在此,正是可以代替你,只因未得你的同意,我不愿擅自留他,所以我差他先回去,他在这里替你伺候我是你的友爱,我不擅自留他,也是我的友爱。

    (十)愿你的善由于甘心   我愿“你的善行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被动勉强的善不足为者,是善而不善,愿你的善出于甘心,是尊重他的人格,更是表现圣徒作事的态度。“不要作难,不要勉强……乐意的人是神所喜爱的”,所以我不勉强你,唯愿你的爱出于甘心“等他自发”。

(十一)他暂时离开是要你永远得着他 
你不用怕阿尼西母还靠不住,他已彻底悔悟,已彻底改变,从此以后你可永远得着他。你得着他不但是在地上亦是在天上,可在主面前永远得着他,总要知道不论主人,仆人,“同有一位主在天上”,现今既真是归了一个主,即当在主里相待,“他并不偏待人”(弗6:9)。

    (十二)要接待他,不再是奴仆乃是弟兄     
不再是奴仆乃是弟兄,是在基督里把地位提高了,这是在基督里的解放,“被掳的得释放……受压制的得自由”(路4:18),主已经把我们从罪奴的地位提高到称我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的地位上(来2
:11)。
    (十三)在我已如此行,在你如何     
不再看他为奴仆,乃是高过奴仆,是亲爱的兄弟,在我实在是如此,何况在你呢?保罗已看他为弟兄,腓利门怎能不看他为弟兄呢?如果腓利门爱保罗,怎能不爱保罗所爱的呢?阿尼西母既成了保罗心上的人,为保罗的弟兄,腓利门亦只好因弟兄而弟兄了。

    (十四)此不但是按肉体说是按主说(16节)     
看他如弟兄这不但按肉体说,乃是按主说。按着信徒在主里的关系说我们都成了主的肢体,当然要在主里实行相爱,没有阶级的分别。“按主说”在主里看也许是一个仆人,在灵里看何尝不也是如此呢。他不但在腓利门家服务,也是在神家服务,按肉体说他是属腓利门的,按属灵说他是属主的。他已处双重地位上,现在看他不但要按肉体说,也是按主说。

   
三、请求之言(l7-25节)     
以上虽说“凭爱心求你”,但所发之言乃是爱的原理,并非爱的请求,于17节以后,则具体说出请求之言:
    (一)你若是以我为同伴     
这是论到圣徒交通的真理,信徒在主里有属灵的交通,有肢体的相顾,在灵道上同伴,在圣工上也是同伴,是同气连枝,患难与共,你的事即我的事,我的事亦你的事,“你若以我为同伴”,即不能不照我所请求的尽同伴的义务。

 (二)收纳他如收纳我(17节) 
这是极严重的不能反抗的请求,因为若不允此请求,即不收纳保罗,腓利门怎能不允其所求呢。这是保罗愿腓利门以爱保罗之心,去爱阿尼西母,不爱阿尼西母就是不爱保罗,正如耶稣说:“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三)他若有所亏欠我必偿还(18节) 
保罗在此承认各人有各人的产权,不能因为是教中同道,即存觊觎之念,“他若亏负你,或欠你什么,都归在我的帐上”。一则承认阿尼西母之亏欠,“他若亏负你”非疑问的乃实有其事。二则保罗负责补还,他有何亏欠皆归在我帐上,圣徒虽在灵里相通,但仍物各有主。三则此即关系于救恩最要的意义,因我们一切的亏欠都已归在主的帐上,代我们担当。主耶稣真是我们的中保,是我们新约的中保(约壹2:1)。

    (四)这是我亲笔请求 
说话为定,留笔落迹,他所欠的帐我必偿还,这是我保罗亲笔写的,是我留下的笔迹。如此亲笔画押,如何说必如何行,是我亲笔写的,正是表明我对于此事的重视,是我亲笔作书请求你。

    (五)连你自己也亏欠我(19节) 
这是说到保罗与腓利门之间的关系,腓利门原是由保罗引导蒙恩归主的,也是保罗属灵的儿子,所以你也亏欠我的债,即亏欠我生命的身债。如此说来,阿尼西母的欠帐既已归在我的帐上,他所欠的亦即我所欠的,但你也亏欠我,你所欠的恐非阿尼西母的债所能抵偿的呢。

    (六)望你使我因你得快乐(20节) 
“兄弟啊,望你使我在主里因你快乐”,你知道我现在是为主被囚,急需要主内友人的同情和安慰,所以兄弟啊,我盼望你,“兄弟”前应有个“哦”字,“哦,我的兄弟啊”是表示一种极深的愿望,即我真是需要“你使我在主里因你得快乐”,假若你不允我的请求,你将使我为你怎样伤心。

    (七)并望使我心在基督里畅快——我在基督里在捆锁中所生的,是我心上的人,他有喜乐就是我在基督里的喜乐,使我的“心肠”得着畅快,这是在本书第三次用“心肠”二字,阿尼西母是我的“心肠”,愿你使我的心肠得着畅快,如此不但我的心肠畅快,众圣徒的心肠也因你得了畅快(7节)。

    (八)深信你必顺服   “我写信给你,深信你必顺服”,你的“顺服”,我的“深信”是合起来的。我深信你必顺服,这是在主里何等重视腓利门,何等重视腓利门信徒的资格,深信腓利门必顺服,不能不顺服,保罗在主里有此把握,这也是他心中的喜乐。

    (九)知道你所行的必过于我所求 
不但我深信你必顺服,且是“知道你所要行的必过于我所说的”,此“知道”是从“深信”而来,由深信而有确知,这是保罗对于神的信心眼光,反射到信徒身上。在他的信心里,已知道腓利门不能不如此行,不但是必要顺服,且必过于保罗所盼望的。

    (十)为我预备住处要去看你(22节) 
这是要腓利门知道,保罗不久要去看他。如何照这信上的话去行,若是他不顺服,或是所行的不能过于保罗所望的,那将何以为情呢!这也是表明此信是第一次下监时所写,盼望“藉着你们的祷告,必蒙恩到你们那里去”,所以盼望腓利门为他“预备住处”,这是一定的,确定的盼望。若是腓利门所预备的住处没有阿尼西母的,为弟兄将如何呢,所预备的住处无论如何完备,其中缺少了个阿尼西母弟兄,那等于没有预备,那将何以对保罗呢。

    最后的结语  由同坐监的三个同工向他致敬。

    1、以巴弗——是歌罗西人,与腓利门同乡,是主忠心的仆人(西1:7)在罗马亦相当有名,此时与保罗同坐监。

    2、马可——巴拿巴的表弟马利亚之子,在耶路撒冷常接待圣徒(西4:l0;徒l2:l2)。

    3、亚哩达古——亦是同坐监的(西4:lO)。

    4、底马——提后4:10,此处未提他的短处,亦曾与忠心者同列(西4:14),可见他必是起初很好。

    5、路加——可爱的医生,是布道士,到罗马来与保罗作伴(西4:14;提后4:11)。

    最后是保罗的祷祝,“愿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在你的心里。阿门”。

 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