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第十二章
下一篇
125 另见 R. Coote, VT, 21, p. 1972, 389.
126 见 H. L. Ginsburg, 'Hosea's Ephraim, More
Fool than Knave', JBL, 80, 1961, p. 340.
B 先前和如今的雅各──心高气傲、自以为是(十二2~14)
何西阿再次把十一章12节~十二章1节中概括的以色列的恶行,置于历史范畴中看待,他引用雅各生活中的实例,解明犹大和以法莲的作为。解经家对这段令人困惑的信息的分段差别甚大,最终也没有达成学术上的共识。
最重要的问题是∶这里引用的雅各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典型\cs18127。从何西阿书整体的布局来看,第十二章满是借鉴历史的消极例证,这些在九章10节~十一章11节和十三章1节中都提到过,并且原文的措词也比较倾向于消极的含义。当然,安德生(597~600页)强调,这里对雅各所持的态度,远非我们想像的尖刻。惟一可以看作积极讲论的就是第4节,我们可从中学到的功课有∶ (1) 雅各与神(或天使)较力,是一种真正悔改和归回的明证,这一点是何西阿当时代的人应竭力效法的; (2) 像雅各这样奸诈无赖的人,也能得到神无限宽容和忍耐128。
在保持主题思想完整清晰的前提下,这一章可分为三部分∶与犹大和以色列的辩论(2~6节);以法莲仗恃富足的自夸(7~9节);先知的比喻(10~14节)。我们可看到一些证明内容连贯统一的证据,如雅各名字的出现(1、12节);重提脱离埃及的经历(9、13节);同一字根 ~wn 衍生出许多意义不同的词──壮年(3节)、财宝(8节)、虚浮无益(或假神,11节);指控信息(2~3、7、11、14节)占有重要地位,以及全章内容都是针对南北两国全体子民(参∶犹大,2节;以法莲,8、14节;引述全体子民出埃及的经历,9、13节)。
127 Ward, p. 213曾对近几十年的一些不同看法作个总结,其中包括他一位学生的建议,认为第4和8节那段常视为褒扬雅各的经文,是“在与先知辩论时很常见的夸耀说法”。
128 对于第一种可能性,见 N. Peters, Osee und die Geschichte
(Paderborn: 1924), pp. 14~15;而第二种见 G. A. F. Knight, Hosea, Torch Bible Commentaries (London: SCM
Press, 1960),在该段经文注释处。
i. 与犹大、以色列的辩论(十二2~6)
争辩这个词表明第2节是十一章1~11节的审判过程中作出的宣告(参二2,四1、4注释,其中讲到 ri^b 是“争辩”、“法律辩论”或“争吵”)。虽然十一章12节至十二章1节的指控包含指称被告有罪的话语,但第2节仍是提出证据以前(2b~c节)作出的判语。作者进一步提出的证据,不是引证以色列自己的恶行,而是引证他们的祖宗,亦即这个民族以此命名的雅各的不是(3~4节);以诗歌方式(参∶摩四13,五8~9,九6)引出耶和华名字(5节)之举,能加强雅各经历的神圣含义,并且提醒何西阿的听众,那位与他们争辩的神是怎样一位神;第\cs166节中的劝勉或教导,是他们向这位神应尽职责的清楚总结(在论到审判争辩程序的十章12节中,也有类似的劝勉话语,特别是弥六8)。
犹大(2节)是这里首先遭到指控的一方,但很多学者猜想,犹大编纂学者可能有意不将以色列和雅各这两个名字并列,而意欲插入南国的名字,以使何西阿书更多暴露犹大的罪恶(参 Moffatt 、 JB;Ward, p. 207;Wolff, p. 206;Mays, p. 161;Jacob, p. 85),就感到应该把以色列的名字代替犹大的名字。犹大的名字(参十一12),反映出全体子民都继承了他们共同祖先的罪恶、愚蠢特性,及神立约应允他们必将重归于一。雅各(2、12节)和以色列(12~13节)表明南北两国拥有共同的祖先,也是指出埃及后幸存的所有支派。这章中的以法莲(8、14节),指与犹大国鼎足对立的整个北国。
第2节说的审判危机在四章9节有过完全一样的宣告∶惩罚的字义为“探访”,参一4,二13,四9,八13的宗教热心(八11~14)},九9注释;所行的从上下文看,指“所行的恶道”,参四9;所作的是对所有恶行的总称和概括,参四9,五4,七2,九15注释;报应字义为“使返回”,参四9,十二14注释;正如阿摩司书一3所说,这里隐含的受词是神的怒气。希伯来文中这句话采用交错呼应的语序∶“祂要惩罚雅各,依据他的方式(作恶的方式);依据他的行为,祂要报应他”(直译)。这段判语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审判,表明这句话更强调的是审判,而不是他们的罪。
第2、3节之间没有任何过渡,表明雅各仍是这里的主词,并且主题仍是环绕着审判及遭审判之因。第3节使我们回溯到创世记中雅各的故事,特别用两个介系词片语在腹中(参九11、16)和(在)壮年时(雅各曾用到\cs16 ~wn 这个词描述他在力量强壮时生长子流便,创四十九3),划分雅各生命中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雅各出生时的故事,他曾抓住以扫的脚跟(创二十五26);第二阶段可能是指他在雅博曾和天使摔跤,后来给这个地方起名为毗努伊勒(字义为“神的面”;参∶创三十二30)。以撒儿子的名字有双关意义,这是第3节的核心,动词是理解它的线索。他抓住哥哥的脚跟中的动词,原型是 *a{qab[*,未完成时态就变成 *ya
@qo{b[*,正好是“雅各”。何西阿的听众回想创世记二十七36的往事时,能充分感受到这个名字中贬责的含义。以扫曾向以撒抱怨道∶“他名雅各岂不是正对吗?因为他欺骗了(希伯来文 *ya`@qo{b[*)我两次。他从前夺了我长子的名分(参∶创二十五29~34);你看,他现在又夺了我的福分。”神给雅各易名为以色列〔原文 yis*ra{~e{l,其中含有 s*r 音节,与“较力”(希伯来文 s*a{ra^)有相同之处〕的根本原因,是他与神与人较力(参∶创三十二29),这段故事记载在创世记三十二28中。因此在何西阿看来,以色列的名字中仍保留“较力”的成分,具有消极的意思。抓住哥哥的脚跟和与神较力,都是雅各放肆冒昧本性的表现。虽然毗努伊勒事件最终给易名的以色列带来祝福,但也承受了鲁莽冲动带来的痛苦代价∶雅各的大腿窝在摔跤时扭了,后来他瘸着腿去见以扫(创三十二25、31)。
第4节给解经者带来许多难题。这一连串动词的主词是什么?这里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主词有改换,第3、4节之间使用连接词“并且”(RSV 译文省略),而且重复使用含有子音 s*r 的动词,这一切都表明雅各是这句话的主词,而且第4节是第3b 节的延伸。雅各是∶ (1) 与神争斗(或可能“胜过”)129的人──希伯来文用 ~e{l(面向)和 ~el 很相近,不是一个介系词,而是指神,并且他还胜过天使(参∶创三十二28,这里的用语几乎相同); (2) 哭泣(或“纠缠祂”)130并恳求祂恩惠(字根用 h]nn,“恩慈的”,见创四十二21;申三23;王上八33、47)的人; (3) “在伯特利遇见(希伯来文 *ms]~*,遇见的意义之一是敬拜,参五6)耶和华”,并且在那里和神说话(LXX 和 Syriae 版本译做祂,而不像 MT 译做“我们”),许愿要向神持守圣约忠诚,以换取神的引导和供应(创二十八18~22)。至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第4节∶
而他(雅各)与神较力,
且胜过天使。
他哭泣恳求祂的恩惠。
他在伯特利遇见(敬拜)耶和华神,
在那里他和祂说话。
这种解释使雅各始终站在主词地位,神(或天使)是受词,就可避免其他解释所要作的更正(RSV 中两次在原文增添“神”这个词;Wolff 的解释又需要省略天使一词,206页。
何西阿的短评是否能与创世记里的记载吻合?不全吻合!在毗努伊勒,雅各确实恳求过祝福(创三十二26),但没有哭泣的记载。何西阿加上这个词,可能是重名法(在英语是以 and 将两个名词连接起来,以代替一般的修饰语加一个名词),只是为了加强雅各恳求的热切。这段里惟一提到的名字是伯特利(参十15;何西阿通常用伯亚文谑称这个古老的圣城,四15,五8,十5,十8),而与神秘陌生人摔跤的地方在毗努伊勒。雅各在伯特利与神的使者相遇的奇妙经历(创二十八12~22),被简短地描述成“遇见祂”和“与祂说话”。何西阿可能颠倒了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把在毗努伊勒发生的事件安放在伯特利遇见神之前,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要使第3节结尾和第4节开头分别使用字根为 s*rh 和 s*rr 的词语,以保持文学手法上的统一。另外,何西阿可能参阅过一些与创世记记载不同的传统文献131。
在北国垂死挣扎的最后几年中,何西阿怎样把雅各的经历与以色列的现状联系起来?我们谨慎地提出三种解释。首先,雅各因身为以撒之子而拥有的权力和地位,他的狂妄情绪、与以扫对立显出的傲慢不羁,以及拥有圣约继承权的自豪心态,正好与以色列人轻妄的想法相应,就是他们无论怎样仿效迦南外邦的堕落行径,选民的优越地位都稳如泰山(7~9节;参六1~3,八2,他们对神恩惠虚情假意的宣称)。其次,雅各在伯特利遇见耶和华,虽然是一次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但却未能保证整个支派从此就完全顺服神,他后来的行为证实了这一点(如∶创三十五章中,他的全家都陷在拜偶像的堕落恶行中)。伯特利事件不是使雅各回心转意、持守圣约的彻底解决办法,同样,对于将它作为牛犊偶像敬拜中心的以色列亦然。第三,也许是最重要的,就是雅各没有持守在伯特利向神所许的愿,他后代子孙的行为愈发出轨偏邪。当神在伯特利晓谕雅各时,无论立了怎样牢固的盟约,都会因以色列认为持守宗教仪式(参五6),便是履行所有圣约义务的短见而破裂。
关于何西阿写第3~4节的意图,这三种解释能从第5~6节中的诗歌片段,和劝勉话语中得到支持。这段诗歌特别突出耶和华的名字,与第3~4节用的 ~#lo^hi^m 和 ~e{l 形成鲜明对比,目的就是为了把以色列的主和救主,与属地的诸神,包括最高称为 EL 的神区别开来,并显明混淆它们的危险。耶和华万军之神〔即天地万军的元首,(撒下五10),何西阿书中只在此处用到〕这样的称呼,使我们的眼目从关注伯特利这样的地区圣地,转而关注主神超越时空的能力和荣耀。而第5节中用到的“名”,也不是常用的 s%e{m(参∶摩四13,五8,九6),而是 ze{k[er,字义就是“值得记念的名号”(参∶出三15;何十四7),可能是何西阿要强调认识耶和华神独特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第6节中的劝勉话语,是审判案件时最终提出忠告的典型;它如同弥迦书六8一样,郑重庄严地提醒以色列人当持守的圣约责任。以色列人面对的这位神,定意将圣约之爱(希伯来文 h]esed[;二19,四1,六4、6)和尊重人权(mis%pa{t)的问题纳入祂和他们所达成的任何协议中,这一切就成为祂行事的中心(参二19注释)。雅各出生时拥有的狂傲野心就与神的属性相悖(参3节),而他的后代子孙──无论是针对个体还是全体而言(这里用单数你,加强语气),都需要重新得到指引,从他们祖先的悖逆模式中回转(何西阿再次用到这个常用的词,表示真心悔改,引出对圣约的全新责任心;参三5,十一5注释)。这里用到的归向,完全没有提到任何明确的目标〔参十四1~2(希伯来文2~3),后面只用到介系词词组\cs9向耶和华神,介系词是希伯来文的 ~ad 和 ~el〕。介系词 b 和 你的神连用,可能表示因着神的帮助(Mays, p.
161;RSV 、 NEB),提示我们即使说悔改,若没有神恩惠的激励也不行。把你的神修正为“你的帐棚”(参 Ward, p.
207),在希伯来文中很合理(be{~lo{he^k[a{ 变成 *b#~o{ha{le^k[a{*),实际上却不太必要过早牵涉到第9节所说,在旷野重建全新关系的信息。归回的果子不仅仅是补上雅各及其后代缺欠的仁爱、公平行为(参7~8节中的以法莲),更重要的是能耐心期盼地信靠神〔希伯来文 qwh,意“等待”、“期待”;参∶诗二十五5,二十七14,三十七34,后者中“等候”和“遵守”(或“谨守”,希伯来文 s%mr)是一对平行词,何十二6亦然;参名词 tiqwa^,指望,何二15(希伯来文二17)〕。雅各在生命的关键时刻和后来都拼命抓攫,以色列和犹大也一样,和挪移地界的人一起扩张疆域(五8~10),与外邦仓皇立约(十4,十二1),并且跪拜哀求巴力偶像(七14~16)。他们现在彻底改变,怀着充足的指望等候他们的救赎主供应他们一切需要。
129 原文字根可能是 s*rr;参∶士九22;赛三十二1;何八4;果真如此,这里的谐音字就不只影射以色列的名字,还指着“首领”或“军事领袖”(s*a{ri^m),何西阿书常提到他们是以色列恶行的共犯,参三4,五10,七3、5、16,八10,十15,十三10。
130 比较 R. B. Coote, 'Hosea XII', VT, 21,
1971, p. 395,提到这里的字根不是 bkh,而是 bwk,正如∶出十四3;斯三15;珥一18。
131 见 Andersen, pp. 597~615关于这种关系的深入评论。
ii. 以法莲的自夸必归虚空(十二7~9)
开头两节经文把我们的注意力从雅各游移不定的行为,转移到何西阿同时代人的需要。第7~9节针对的对象,已不再是雅各后裔全体以色列民(参十一12,十二2),而缩小到北国的民众,以法莲又是其中著名且地位重要的支派(参四17,五3、9、11、13注释)。从全体子民过渡到北国民众的方法极巧妙,首先描绘的是以法莲的性情(7节),而后才讲到以法莲的身分(8节)。先知特意把以法莲与迦南外邦人的堕落联系起来──商人或“作贸易的人”(k#naan*;参∶番二5)──同时也在不断刻画雅各的形像(3~4节),雅各甚至向他的哥哥尽显贪婪的恶念,正好是以法莲的写照。诡诈(即“欺骗”,希伯来文 *mirma^*,参十一12)的天平,指他们参与诡诈欺骗的商业活动,这些都是先知阿摩司猛烈抨击(摩八5~6),古圣先贤郑重警告过的(箴十一1,二十23)。以法莲十足地活在罪恶贪欲中,她甚至欺骗(希伯来文 *
s%q,五11;参∶申二十四14;耶七6;摩四1)“朋友”或“盟友”∶爱在这里不是一个助动词(参\cs16 RSV 、 NEB 、 JB 、 NASB 、 NIV),应该译作“所爱的人”,并且作不定词欺骗的受词。这个子句正好反映出雅各欺哄以扫的实况(3节)。
第8节不仅指明他们诡诈商人的身分,而且是见证他们有罪的有力证据(参二5、12,十3),他们的矜夸更显出其愚蠢罪恶的本性。他们宣称自己成了富足(希伯来文 s%r*)。财宝(*~wn* 一词的渐进式双关用法,参4节和11节)前面用的动词是“得了”(希伯来文 *ms]~*),与雅各在伯特利遇见(希伯来文 *ms]~*)神(4节)正好相对,是作者的精心设计。不管父辈祖先曾经历过怎样的失败,但还是找到了比后代子孙信赖的财宝更宝贵的东西。这段自夸一直沿续到第8节末尾(同 NIV,而 RSV 、 NEB 、 JB 则不同意),殊不知却自己见证自己的不是,口口声声宣称自己清白无辜,又正好暴露出自己狂傲无知的本性∶“在我所得之物中(希伯来文 *ya{g{i^a*,表示艰苦劳动得来的;参∶申二十八33;该一11),他们找不出(再次用到 *ms]~*)我有什么不义(希伯来文 *
a{wo^n,参四8,五5,七1,八13,九7、9,十三12,十四1~2)可算为罪(希伯来文 *h]e{t]~*,赛三十一7;何西阿频繁地用到这个字根,但不完全是同一个词;参四7,八11,十8、9,十三2)”132。这样理解原文(Andersen, pp. 593~594;Wolff, p. 207;Jacob, p. 85;Jeremias, p. 148)既能突出他们狂傲自夸的程度,又能延缓审判的宣告,使我们能从先知何西阿口中,亲耳听见狂妄之民面临的审判(9节)。
神亲自显明自己的身分(9节;参十三4),是对以法莲自夸作出的合理反应。如同第5节中的短诗一样,这句话提醒我们谁是真正统管万有的。不论是雅各后裔的血统还是经商的狡诈,都不能改变他们最终的命运。他们从起初──在埃及地的时候(参二15注释),一直到神改变他们的命运为止,都是“祂的选民”。神在审判中为他们选定的,就是他们要离弃财富,回到在旷野支搭帐棚的清苦生活。出埃及飘流旷野的重要经历将再现,使以法莲最终知道该怎样真正依靠耶和华神,并且因着这样的信靠而感恩不尽。在大会的日子可能影射在邱坛附近暂时支搭居所过节的时候(参九6注释),但是由于神的目标是彻底清除巴力崇拜的痕迹(二16~17),所以大会的日子更可能是继续飘流旷野的主题,参照民数记所记载,帐幕有节期的用途(Andersen, p. 618)。
132这是 Ward 的译法 p. 208;而括号内插入的解释是笔者的。
iii. 先知的比喻(十二10~14)
神在第\cs169节自我介绍以后,继续描述祂与先知的关系,并指明先知事奉的性质(10、13节)。他们工作的忠心和果效,与雅各及仿效他的以法莲的自私贪婪和愚蠢狂妄,形成鲜明的对比。从点缀着出埃及经历的上下文(9、13节)中,足见先知在创立并保守一个民族存在的重要角色。何西阿在其他地方再没有比这里更有力地捍卫他向民众说话的权力。这些经文的用意,与阿摩司书二11~12,三3~8,七10~17相同∶它们都说到先知的职分是神所赐的,不容置疑;在历史的长河中,先知比起先祖诸王或首领都更重要。神向(希伯来文 `al,意即“在……之上”、“对着”、“在……上方”、“于”,在此处是少有的用法,且与最后一个子句的 b#yad[ 不同,b#yad[ 是“藉”或“透过”)他们晓谕审判、引导和救赎的信息,并加增──注意他们所加增的(十二1),与神所要加增的何等不同──默示(希伯来文 h]a{zo^n;先知的默示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参∶摩一1;“默示”是以赛亚书、俄巴底亚书和那鸿书的标题)。神藉着(希伯来文 *b#yad[*,字义为“藉……的手”,可能要与持诡诈天平的以法莲的手形成对比,7节)他们设立比喻〔希伯来文 dmh,在这里不像四6,十7、15指“灭亡”、“灭绝”,而是指“比较”,“设喻”或“设立模范”(NAB)〕。这个术语在不同文体中各有特殊意义,表明经文信息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都是神所赐予的。
如果我们同意第10节提到先知有设立比喻的职责,而后面的经节是实例的话,就不难理解第10节与11~13节之间显得唐突脱节的原因133。(注意从11~14节是以第三人称的口吻提到耶和华神)。这里突然引入基列和吉甲(参四15,六8,九15注释)的理由如下∶ (1) 以色列的偶像崇拜流行甚广; (2) 重提并强调以色列人在宗教和政治上都尽行欺诈和虚谎这一主题,第十二章也是从这一点入手(十一12); (3) 解明具有讽刺意义的谐音字,这种谐音手法是神命定先知写书的一种风格,谐音字本身也是神对民众诡诈愚蠢本性作出的部分判决。
在我们深入剖析这些谐音字以前,需要解决第11节的翻译问题。基列引出的这个子句通常有两种解释∶条件子句(RSV)──如果基列有罪孽(希伯来文 ~wn;参3、8节注释),或问句(NEB 、 NASB 、 NIV)──“基列有罪吗?”把这里提示问句或条件子句的语助词理解成加强语意的词,这句话的意思就会更清楚(JB 、 NAB;Andersen, pp. 594, 619)。吉甲和基列之间的平行关系,应该比大多数译本所译的更紧密,最后两个句子应该是平行句,两个地名是两个子句的主词,并且都应译作过去式∶
在基列诚然有无用的偶像(*~a{wen*),
而吉甲确实有虚空的柱像(*s%a{w~*)。
他们(向)牛犊献祭,
他们的祭坛就像田间犁沟的乱堆。
这样理解,则最后一个子句不是预言,不能无故指称一句话具有未来的含义。这句话的本质是讽刺而不是预言∶他们的祭坛就像农夫清场时(参∶赛五2),在沟边堆放的石堆一样无用(关于“田间犁沟”,参十4)。在牛犊一词前面是否有个介系词向,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吉甲的最后一个字母与介系词向(希伯来文 *l#*)相同,原文中可能不慎遗漏,但也有人猜测这个词的意思仍保存下来。这牵涉到何西阿所说的牛犊,到底是指牛犊崇拜,还是指献祭的牛犊(参八11~13,十1,十一2)。
关系到比喻(10节)解释的谐音字,首先是把基列的偶像描述成 ~wn,这也是第十二章中的关键词,有三种不同意思∶壮年,指壮年的男子(3节);财宝(8节);“偶像崇拜”(11节)。寇特(Coote)的结论看来是正确的∶“*~o^n* 一词的眨义,就是要把整章内容当成一个整体来看”134。雅各的争竞、以法莲的贪婪和基列的偶像崇拜三种行为,都显出他们内心的狂妄自大和虚浮愚昧。由于基列、吉甲和石头堆(希伯来文 galli^m)三个词都有相同的子音 gl,所以这种谐音的修饰手法,也把这三个词联系在一起。这些比喻的中心喻意,就是这些地方荒凉无用∶基列和吉甲音韵相近,并且都像用来建造祭坛的石头堆一样,毫无生气和意义。
何西阿用来显明先知职分的最后一个比喻在第12~13节中,雅各为得妻所做的服事,正是耶和华神拯救新娘的写照。这两节经文间的关联令人困惑,RSV 译本甚至在经句前后加上括号,以示其不相容,而很多注释者都将这一句移到谈论雅各的第3~4节中。我们把第\cs1612~13节的安置看成是有意的∶两节经文都述说从外邦中(创二十八5,二十九15~30)迎娶新娘(雅各的案例是多个新娘)的故事。雅各/以色列(这个平行句中平行的两个名字,有利于解释后面动词双关语意,3节)从亚兰人中迎娶他的新娘;而耶和华神也从埃及赎回祂的新妇(参二14~\cs1615的迎亲用语)135。这两个事件中有一个动词是相通的,就是用到“看守”或“保守”(希伯来文 s%mr;RSV 作放牧),来描述雅各照顾拉班的羊群(12节),和神引领保守其子民(13节)。
先知这样写的目的不单是进行比较,而是要形成鲜明的对比。雅各为了自己的目的不得不辛苦劳作,神却要藉着先知拯救并保守祂的新妇。这段论证信息的高潮,不是揭露以法莲效法雅各的脚踪行恶,虽然这是其中部分内容,但耶和华神再次藉着先知作工才是信息的高峰。祂曾启用摩西担任出埃及的先知,撒母耳担任定居迦南时的先知,以色列也藉着祂而得以存留。现在另一位先知上台了,就是先前被以色列人视为狂妄(九7)的何西阿。全书从何西阿婚姻和家庭开始,记叙何西阿的先知事奉生涯,并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归根究底,神呼召的仆人担任重要角色,在神的救赎大工中发挥重大作用。对何西阿而言,其先知身分的传承,比以法莲为雅各后代的血缘关系更重要。这两方面都从先祖延续,而何西阿知道哪一个“支派”会真正依靠神的帮助。
最后结束的句子(14节),使我们明白为什么何西阿这么努力阐述辩明他作为神的代言人的职分。以法莲对抗神的圣言,已到了触怒(希伯来文 k`s;参∶王上十四9;耶七18、19)或怀怨(希伯来文 tamru^ri^m,参∶耶六26,三十一15)的地步,他们违背圣训罪大恶极的表现,令何西阿和耶和华神都忍无可忍。何西阿奉命作先知,又亲尝痛楚辛酸,已足够艰难;而所传话语又遭全数抵挡,就更难以忍受了。要救拔一群受奴役的人,并把他们妥当安置在既非他们夺得、又非他们置买的地土上,已经很不容易,最终却发现这是一群忘恩负义、无可救药的人,实在令人怒不可遏。这节经文所用的语言凝重有力,杀人(字义为“流血”)算为以法莲人的罪(参一4,四2,六8),神所做的不是纵容化解,而是要他们为此担负全部后果和责任;这种罪行的全部重担应由以法莲自己承担(希伯来文 *nt]s%*,“留给”或“交托”;参∶撒上十七20)。以法莲的行为使他和他的至高者的尊严大大蒙羞(希伯来文 h]erpa^;参∶耶十五15;珥二17、19)。由于以法莲自己选择了这样屈辱的命运,神不会为她雪耻伸冤,反而她所当得的一切报应都会倾覆(字义为“使归回”;参四9,十二2)到她身上。极其贴切巧妙的,是这一章的最后一个原文字是他的主(希伯来文 ~@d[o{na{yw,何西阿书只在此处用到,阿摩司书中却常用,如摩一8,三7、8、11,七1、4,九1)。雅各和以法莲都没有深刻认识到神的主宰地位,但最终他们会认识到只有顺从圣约,圣约的恩惠才会临到。像何西阿这样的先知深知这一点,甚至当他们乐于顺从呼召,甘心付上沉重代价时,他们的言语行动就真正表明耶和华神是活神──这一点其他很多人需要经历审判的惩罚才能学会。
133 见 R. B. Coote, 'Hosea XII', VT, 21,
1971, pp. 397~402对这些“比喻”的分辨与分析。
134 R. B. Coote,同上,398页。
135 R. B. Coote,同上,401页。
──《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