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目录
大纲

第卅四章

四、牧人们与羊(卅四1-31

本章论以色列的众牧人。神的子民若在好牧人领导之下,就有佳况,不然在恶牧的暴虐下,必遭苦难。

以传信者形式的引言:“主耶和华如此说”,在二、十、十一、十七、二十节。神说话的形式:“主耶和华说”,在八、十五节。呼唤大众注意的形式,在七、九节:“要听耶和华的话”。以神的话为结语:“这是耶和华说的”,在廿四、三十、卅一节。认识的形式:“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27节),“知道我耶和华他们的神……”(30节)

第一分段自二至六节,有引言在第二节,是“祸哉”的言词,严责以色列的众牧人。这祸哉的言词也在十三章三至十六、十八至廿三节。正如在十三章的论调,祸哉的话就引入神的言词,在责语中,就有审判的话。第二分段(7-10节),论罪恶带来的灾祸,“所以”这后果必接来到,以誓言的形式,表明神十分严正的话语。现在再加以责备,因为有十分悲惨的现状。第九节再以这连接词“所以”这后果必接来到,以誓言的形式,表明神十分严正的话语。现在再加以责备,因为有十分悲惨的现状。第九节再以这连接词“所以”,要牧人注意宣判的话。第三分段(11-15节),重点在神的行动:“看哪,我必亲自……”耶和华来牧养羊,拯救以色列民,屡次提到“我必”,是十分强调的语气,表明神的恩慈。十六节似为补充这一小段,成为独立的一节。

第四分段(17-24),确为一个新的段落,呼召的是向“我的羊”。两次有传信者的形式为开端(17、20节),这样可再分为两小段:十七至十九节以及二十至廿四节。第一小分段重点在十七节,神从山羊与绵羊中间施行审判。以下都是责备的话。第二小分段开端与十一节相似“看哪,我必亲自”(中译词省略“看哪!”),仍是审判的话,这次是在肥羊与瘦羊中间判断。廿三节以羊为喻,转向以色列民族的命运。

第五分段(25-31节),归纳以上的论述,最后两节(30、31节)都是结语。经学家认为本章原来的经文为一至六节,九至十五节以及十七至廿二节。七至八节、十六节以及廿三至卅一节都是加插的。十六节只为承前接后的,而卅一节是加插的结语,以示郑重。1

在第一至十节,看来似一首独立的诗,韵律与其他的经节不同,是否在五八七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前?2但是这只猜测而已,没有必要再来画分。本章仍应以现存的形式,作整体的研究。

本章有弥赛亚的预言。在廿三、廿四节提出弥赛亚君王,应参照卅七章十五至廿八节。廿五至廿七节论弥赛亚的时代,可参考利未记廿六章三至十三节。

1 W. Zimmerli, Ezekiel II, 213.

2 W.H. Brownlee, "The
Scroll of Ezekiel from the Eleventh
Qumran Cave,"
Revue de Qumran 4 (1963) 11-28.

**(a)以色列的众牧人(卅四1-16**

“耶和华的话临到我说,人子阿,你要向以色列的牧人发预言攻击他们说,主耶和华如此说,祸哉以色列的牧人只知牧养自己,牧人岂不当牧养羊么?”(卅四1、2)

现在人子再受命,向以色列的牧人发言。发预言……说,也在十三章二节,卅七章九节,十一章四节也类似。以西结以牧人喻领袖,是古代近东的用语。早在苏美利亚,君王被称为牧人或好牧人。在亚甲的碑文中也有相同的称谓。罕莫拉比自称为牧者,持公义的杖。在亚述与新巴比伦,以牧者为君王之衔头。如在界限的石碑上刻这样的话:他真是牧人,将迷失的人带回召集在一起。3在古埃及的金字塔文献中,天神形容为牧人,人民为牛犊,得他的保护。4由于邻邦的影响,以色列也以此为君王的称谓。在旧约中,耶和华是以色列的牧者(创四十九24;诗八十2),祂看顾祂的子民(诗七十七21;赛四十11)。神看顾个人,好似牧者(诗廿三)。耶利米常以牧人为君王首领(二8,三15,十21,廿二22,廿五34-36,卅一10,五十6-8、17、19、44-45;一4-17)。耶利米书廿三章一节可与本书卅四章卅一节比较,“我草场的羊”。“你草场的羊”在诗篇七十四篇一节与七十九章十三节,“他草场的羊”在诗篇一百篇三节及九十五章七节。

本书十三章、十六章、廿三章以及本章,是否都有耶利米的影响呢?主题是相似的,但是重点却不同。文体却有相似之处,但是意象也都不同。本章论以色列的牧者,主要在于以色列人民是神整体的百姓。这里的牧者是指犹大耶路撒冷的首领呢?还是包括以色列北国的君王?这是否指被掳人中的首领呢?也许都可包括在内,因为这里先知所著眼的,是以色列整个历史。

牧者的尊荣在于他全心全意为羊的安全努力,正如主耶稣说的:“好牧人为羊舍命。”但是以色列的众牧人不为羊的安全设想,只为一己之利益,想从羊那里得些好处。他们完全不顾羊的需要,更不会供应他们。他们的罪恶就是在此。

“你们吃脂油,穿羊毛,宰肥壮的,却不牧养羊。”(3节)

他们是牧人,在旷野喝羊的奶,以羊毛为衣,原是应该的(参阅林前九7)。但是脂油原为献祭的,不是食用的(利三17,七25;申卅二38)。在犹太的律法中,人们不可从牧者购买羊毛、羊奶与小羊。如果在旷野,人才可购买。5牧者不可为营利而牧羊。牧者只可为自己的需要,不可作为营利。

“瘦弱的,你们没有养壮。有病的,你们没有医治。受伤的,你们没有缠裹。被逐的,你们没有领回。失丧的,你们没有寻找,但用强暴严严的辖制。”(4节)

这是牧者最卑劣的行为,是忽略的罪。这正与十六节有最尖锐的对比。瘦弱与有病,可说是同义字,因为以同一个字根,用不同的形式来形容。受伤的大多是在脚部(可参阅出廿二9、13)。被逐的与失丧的,几乎有同样的涵义,因为当羊离时,就容易迷失、失落。

这里也说明牧者基本的责任,要养壮羊,使羊可以站立起来,自由行走。医治与缠裹,是使羊恢复健壮。寻找与领回,是牧羊保护羊的安全。6

牧者不仅故意轻忽,事实上是蓄意虐待,用强暴来辖制。利未记廿五章四十三、四十六、五十三节,禁止对人的虐待。外族人可能这样暴虐,如埃及人对待以色列人的压迫(出一13起)。以色列人对自己的同胞怎可这样?即使是奴仆,也应尊重他们基本的人权。牧人应有温和,不可强暴。

“因无牧人,羊就分散。既分散,便作了一切野兽的食物。我的羊在诸山间,在各高冈上流离,在全地上分散,无人去寻,无人去找。”(5、6节)

牧人不负责,羊就分散了。“羊”在七十士译本、叙利亚译本、叙利亚译本及拉丁文译文中作“我的羊”,正如下节相同。羊没有牧人的照顾,就失去安全,因为野兽常在旷野边缘等候,专为吞吃羊。所以在津法中特别提出,羊有被野兽撕碎的危险(出廿二13)。牧人必须拯救羊从狮子口中抢救出来(摩三12)。

羊在诸山间、高岗上流离,在全地上分散,可能是指以色列人被掳至外邦,过流浪的生活。被掳是牧者不负责的罪恶而有的后果。怎可无人寻找呢?

“寻找”一词,在本章八、十、十一节重复,可见这是一个重要的用词。在新约中也是主常用的字,在马太福音十八章十二节以及路加福音十五章四节。

“所以你们这些牧人,要听耶和华的话。主耶和华说,我指我的永生起誓,我的羊因无牧人就成为掠物,也作了一切野兽的食物,我的牧人不寻找我的羊,这些牧人只知牧养自己,并不牧养我的羊。”(7、8节)

神的誓言表明祂特别郑重的宣告与声明,7祂必以十分伤痛的心来责备这些牧人。他们是“我的牧人”,他们是神所看重的。但是七十士译本只译为“牧人们”,不再称他们为“我的”。在解释上似乎带一种憎恨与失望。羊是我的,牧人却不再是我的。在旧约中,“我的”无疑是表明亲密的关系;如“我的百姓”,如果说出失望的话,就提“这百姓”。

“所以你们这些牧人,要听耶和华的话。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与牧人为敌,必向他们的手追讨我的羊,使他们不再牧放羊,牧人也不再牧养自己。我必救我的羊脱离他们的口,不再作他们的食物。”(9、10节)

牧人不再是神的仆人,而是神的敌人,神不会再向他们留情。首先神要追讨他们的罪,夺去他们的权利,不再牧放羊,羊必须都领回,牧人的工作就失去了。牧人原想牧养自己,但没有羊,又怎能在羊中获利,中饱自己呢?

在十三章廿一节,神不容许那些恶者猎取祂的百姓,要救他们脱离恶者的手(23节)。这些恶者被描写为凶暴的豺狼,它们专想吞吃羊。但是当神出来施行拯救,它们必定逃跑。这些罪恶的首领已经失去威势,因为神要对待他们,他们是无法逃脱的。神的公义伸张出来,谁能站住呢?

“主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必亲自寻找我的羊,将他们寻见。牧人在羊四散的日子,怎样寻找他的羊,我必照样寻找我的羊。这些羊在密云黑暗的日子散到各处,我必从那里救回他们来。”(11、12节)

自十一至十五节,有了传信者形式为引言,接就表明神的行动。神不仅刑罚,也进一步给予救恩的应许,论那些牧人的恶行,现在已经不再看见了,那是过去的事。先知促人们忘记背后,努力面前。他要将耶和华为祂的百姓行的新事,说明出来。

耶和华与祂的羊中间,不再需要中保。神自己来行动。真牧人必顾念羊。寻找与拯救的行为,又再出现。“寻找”有“看顾”的涵义,这用字也可译为“细察”,好似祭司察看痳疯病的患者(利十三36)。又好似细察牲畜,是否可作献祭之用,不可有瑕疪(利廿七33)。箴言二十章廿五节,许愿之前先要查问清楚。诗篇廿七篇四节,在殿里“求问”,可能是检查清楚,究竟祭物是否没有瑕疪。在死海古卷中发现的手册(Manual of Discipline)有一职分是稽察员,可能是专为查问审核的工作(六12、20在书册中描述)。这是否新约中“监督”的前身?8虽不能断言,但必有重要的职务,需要谨慎从事。

这些羊在密云黑暗的日子散到各处。照三十章三节,这幽暗是指耶和华的日子。十三章五节描述这日子是耶路撒冷被毁的日子,从此以色列犹大不再有政治的独立,没有国家,人民就四散,好似羊分散一样。以色列人果然四散,还不是只在巴比伦,更在埃及以及世界各处,可参考耶利米书四十三章五至七节。

“我必从万民中领出他们,从各国内聚集他们,引导他们归回故土,也必在以色列山上,一切溪水旁边,境内一切可居之处,牧养他们。”(13节)

神要将一切以色列人都领回聚集,无论他们在那里。这里甚至包括以色列北国被掳的人。领出,是新出埃及的经验,有新的聚集,又新的进入,归回故土。二十章卅四节起有类似的话。关于招聚,在先知著作中提说甚多,如以赛亚书四十三章五、六节,四十九章十二、廿二节;耶利米书廿三章三节,卅一章八节,卅二章卅七节;弥迦书二章十二节,四章六、七节;西番雅书三章十九至二十节以及撒迦利亚书八章七至八节,十章八至十一节。

在以色列的山上,是神所指定供羊吃草的地方,但这未必只指高山,也可指溪水边以及一切可住之地。六章二节也有类似的用词。

“我必在美好的草场牧养他们,他们的圈必在以色列高处的山上,他们必在佳美之圈中躺卧,也在以色列山肥美的草场吃草。”(14节)

美好的草场使羊得饱足。佳美之圈使羊得安息。在以色列高处的山上又是和平与宁静。一幅牧羊的图画,是诗篇廿三篇的注释。

“主耶和华说,我必亲自作我羊的牧人,使他们得以躺卧。”(15节)

在原文中有两次“我”:我必亲自作我羊的牧人,我必使他们得以躺卧。这些都是牧人的作为。在文句的排列上也稍有不同,“主耶和华说”原是在结尾:“这是主耶和华说的。”这就成为一段的结语。

在文体方面,可以比较耶利米书廿三章。在那里也是以祸哉开始,以救恩的信息作结,与本段(卅四1-15)相似。在内容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因为耶利米书廿三章也以牧羊的比喻,责备恶行的牧人。当然在内容的描述,不尽相同。可能二者的时间不同,因为以西结是在被掳以后的信息,但他是否借用耶利米呢?有这可能。

在七十士译本,没有“这是主耶和华说的”为结语,结语是认识的形式: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

“失丧的,我必寻找;被逐的,我必领回;受伤的,我必缠裹;有病的,我必医治;只是肥的壮的,我必除灭,也要秉公牧养他们。”(16节)

如果十五节是一段的结语,那么本节就是外加的。在十五节重复有第一人称的代名词“我”,又有神的话作为印证,是一段的高。但是本节有特别的用意,可以承上接下,使思想可以连贯,不致中断。

此处完全重复第四节,所不同的是在正面加以说明,论好牧人的工作。比较第四节,次序方面颠倒,第四节最后提失丧的,在本节先提这一项。

肥壮的,对恶牧来说,可宰来吃。但对善牧说,别的羊都很瘦弱有病,而肥壮的可能凶暴抢食,仗力大,欺凌其他的羊,牧人不能容它存在,必须除灭。牧人牧养他们,是以公平的原则,没有偏待的行为。

在七十士译本,“肥壮的必除灭”就省略了。删去的原因可能认为不合实情。养肥是牧人的愿望,为什么有了肥壮的,反要除灭呢?但是除灭肥壮的,目的为保护瘦弱的,牧人必须保护羊,此处“牧养”原意为看守与照顾,可参考撒母耳记上十七章卅四、卅五节,大保护羊的精神。本节就可与以下的经文衔接,尤其是公义的用意。

3 A. Falkenstein and W. von
Soden, Sumerische und akkadische Hymnen und Gebete 1953, 29, 87, L. Du/rr, Ursprung und Ausbau der
isralitischjudischen Heilandserwartung: cin Beitrag zur Theologie des Alten
Testamentes,
1925, 118-119.

4 D. Mu/ller, "Der gute Hirte; Ein Beitrag
zur Gesichichte agyptischer Bildrede," Zeitschrift fu/r a/gypt**ische Sprache und Altertumskunde 86 (1961) 126-144, esp.
128.

5 拉比著作 B. Qam, 10:9, 1186.

6 J. Hempel*, Heilungals Symbol und
Wirklichkeit im biblischen Schriftum,* 1955, 239-241, 254.

7 F. Baumgartel, "Die Formel n#~um Jahwe,"Zeitschrift fur die alttestament, Lische Wissenschaft, 73 (1961) 277-290.

8 J. Jeremias, Jerusalem in the Time of
Jesus,
tr. F.H. & C.H. Cave, 1969, 260f.

**(b)耶和华看顾羊(卅四17-31**

在本章一至十五节,论牧人们的罪恶,以致耶和华亲自牧养羊。在十七至廿二节仍继续论耶和华是好牧人,但祂必须处理在肥羊与瘦羊之间的问题,祂是秉公牧养羊的(16节)。

“我的羊哪,论到你们,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在羊与羊中间,公绵羊与公山羊中间,施行判断。”(17节)

牧人常站数点羊,羊从他面前走过,他就仔细察看,注意每只羊的情况。绵羊与山羊可能是指社会中有权势的。牧人将绵羊与山羊分开,在主耶稣的比喻中曾经提过(太廿五)。绵羊与山羊不同,如果混在一起,可能是争执的事,所以必须分开。

“施行判断”是本节的重要内容。耶和华公义的审判,必按各人所行的报应。在二十节也是施行判断,只是不在绵羊与山羊之间,而是在肥羊与瘦羊中间。

绵羊与山羊,在廿七章廿一节及卅九章十八节也再提及。

“主耶和华如此说”在本节外,二十、三十、卅一节都重复,但三十、卅一节都是结语:“这是主耶和华说的。”可谓本书文体的特性(参阅二4的注释)。

“你们这些肥壮的羊,在美好的草场吃草,还以为小事吗?剩下的草,你们竟用蹄践踏了。你们喝清水,剩下的水,你们竟用蹄搅浑了。至于我的羊,只得吃你们所践踏的,喝你们所搅浑的。”(18、19节)

先知在此处特别谴责肥壮的羊,他们有美好的草场吃草,是出于牧者善心的安排。他们自己吃饱了,却用蹄践踏了,以致其他的羊不能享用。牧人所预备的是清水,他们喝足了,就用蹄来搅浑,以致其他的羊无法饮下,他们那种专横自私与恶毒,肆意欺凌,是牧人不能容忍的,必须将他们除灭,为保护“我的羊”。

“我的羊”似指瘦弱有病受伤的一,神特别保护与照顾。但是在十七节也用同一个字表达:我的羊,耶和华在他们中间施行审判。可见这里只是通称,未必有特殊的用意。

搅动清水,使水浑浊,也在卅二章二节,指法老的恶行,导致列国的艰难。水不被搅动,才可保持清洁,在卅二章十四节,尼罗河可以有澄清的水,如果不被搅动的话,但是那里指埃及成为荒废的情形。先知用类似的话,却有不同的涵义,但都是指恶行的困扰,神必须以公义来处置。

“所以主耶和华如此说,我必在肥羊和瘦羊中间施行判断。因为你们用胁用肩拥挤一切瘦弱的,又用角抵触,以致使他们四散。”(20、21节)

二十节几乎是重复十七节,只是改为肥羊与瘦羊,就是有权势的欺压者,与贫苦无告的受苦者,神要在他们中间施行公义的判断。

照希伯来文的语气,那是更为严正的宣告。“看哪!我唯独我是施行判断的。”为瘦羊争取权益,来对付肥羊,因为恶人(肥的)实在欺人过甚。

这里描述肥羊怎样胁迫瘦羊。“瘦弱的”原意为“有病的”,他们被排挤,肥羊用身子与肩头一直推瘦羊到无立足之地。这里可能是在指责被掳的人。他们因无牧人而分散,以致无人引导,就肆意行动,尤其是强的欺压弱者,正如第五节所说的。在二十节肥瘦的未必是羊,也可指野兽,因为肥壮的兽可以吞吃瘦弱的动物。羊分散之后,就作了一切野兽的食物。

这里只指被掳的情形也有可能。这些被掳者已经受了创伤,但在外毫无保障,任人胁迫欺压,他们自己无能为力。但神的公义可以干预,因为祂是好牧人,必给予保护与看顾。

“所以我必拯救我的羊不再作掠物,我也必在羊和羊中间施行判断。”(22节)

上节的“因为”,才有本节的“所以”。施行判断,但神的公义不是除灭,而是拯救,拯救我的羊不再作掠物,这是对被掳者说,使他们有复兴的盼望。

审判是有拯救的目的,羊可以得救恩,他们不再受欺压,因为审判者也是拯救者(可参阅卅六29及卅七23)。

拯救(Hoshia),照阿拉伯文(Wasi`a)原意为“空间”,腾出空处,可以活动,是生命的表现。

“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们,牧养他们,就是我的仆人大,他必牧养他们,作他们的牧人。我耶和华必作他们的神,我的仆人大必在他们中间作王,这是耶和华说的。”(23、24节)

耶和华必立一牧人,“一”是指独一的,独特的一位牧人,是地上的好牧人,可见神所应许的,是有特别的用意。这位牧人要照管他们,他们必指以色列人,可能特别指他们的众牧人,必被管制,不容他们任意压迫羊。

这位牧人是大,大是过去历史的人物,是耶路撒冷王室的祖先。那时以色列是完整的国家,南北没有分裂,照撒母耳记下七章,耶和华与大立约,王位将永远在他的家,这也是表明以色列民族是被神拣选的。9申命记的历史(包括撒母耳记与列王纪)一直说明耶和华的信实,对大家、耶路撒冷,信守圣约,保持密切的关系。10所以以色列人可以盼望将来必有一位,从大家出来,拯救自己的百姓,使神的应许可以实现。这就是以赛亚的预言,必有一子生在大家,建立公正与救恩的国度(九5起)。11耶利米书廿三章五节起,公义的苗裔是从大家出来的。撒迦利亚书三章八节及六章十二节,也证明这弥赛亚盼望,在被掳以后仍是极为盛行的。

在此处提到大将成为好牧人(又在卅七24起),是在旧约中提到将来的大。何西阿(三5)提到以色列人归回,求问耶和华与他们的王大。12在耶利米书三十章九节,提到以法莲(或以色列全家)将来得复兴,必要事奉耶和华,和所要兴起的王大。可见此处不是兴起这位历史的人物,而要兴起公义与贤明的王好似大一样。

本节提到大作王,这“王”字原意只为首领(Nashi~)。先知不用君王(Melek),因为这君王的头衔已不再用了,在卅七章廿四节“作王”原意也与此处相同,“作首领”。这可参考七章廿七节,十二章十节以及十七章十二节。中译词均为君王,实则为首领。

在廿四节特别说明,这位未来的牧者的权力,是在于耶和华的权能。耶和华必作神,大必作王。大只是仆人,他必听命于耶和华,完全顺服祂,成就祂的旨意。他的工作是判断,是十七至廿二节的主题。这位地上的牧人是按公义的原则来照管与看顾的,这是弥赛亚的使命。

“我必与他们立平安的约,使恶兽从境内断绝,他们就必安居在旷野、躺卧在林中。”(25节)

从廿五节起,不再提说牧人,只有在卅一节再提。这里论以色列地将得兴盛,是神应许的福。可参考利未记廿六章。以西结书与利未记的圣洁法典确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以色列可得神的应许,就是平安的约,关于这将来的新约,在十六章六十节已经论述。在此处特别加上平安(赛五十四10)。圣约的目的是为建立和平,但是比平安更大的意义,是在于“不可废除的约”,13所谓“平安”是永远的福乐(此处卅四25外还有卅七26及赛五十四10),都可作这样的解释。这是生命的福乐,指个人,也指民族整体。

平安的约是神施恩给以色列人,使恶兽从境内断绝,照五章十七节,十四章十五、廿一节,卅三章廿七节,恶兽是协助审判。它们被除去,才有真正的平安。这是何西阿书二章二十节起所描述的丰盛。以赛亚书十一章一节起弥赛亚时代中,乐园就可恢复。耶利米书二章六节与五章六节,人即使在旷野居住,仍有安全,野兽也不会袭击他们,可参考本书廿八章廿六节,卅四章廿七节起,卅八章八、十一、十四节,卅九章廿六节。“安然居住”,有真实的平安。

这里提到耶和华立平安的约,神自己为立约的中保,因为此处是人与兽守约不可侵犯,神就在这二者之间,立和好的约。14如果耶和华与以色列这两方面建立圣约,神就不是第三者,而是当事人,表明神应许赐下平安,人若顺服,就可得这样的恩惠。

“我必使他们与我山的四围成为福源,我也必叫时雨落下,必有福如甘霖而降。”(26节)

这是平安之约的内容,他们以色列人必蒙福,而且他们是蒙福的根源。他们的福就是得天独厚,有雨水充沛下降,使地面丰饶、五榖丰收,就不会有饥荒,这是他们所蒙的厚福(可参考利廿六4)。

在七十士译本中,“福”字省略了。以色列民得以复兴,可回到故土,神把他们安置在山的四围,让他们安然居住。

“田野的树必结果,地也必有出产,他们必在故土安然居住,我折断他们所负的轭,救他们脱离那以他们为奴之人的手,那时他们就知道我是耶和华。”(27节)

雨量充沛,树就多结果子,地有多出产,他们就可安然居住,他们既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就不必忧虑与惧怕。在上节与本节,免于饥饿的自由。在本节下,免于奴役的自由,可参阅利未记廿六章十三节。

神为他们折断所负的轭,在三十章十八节曾经提说,又可参阅以赛亚书九章三节,十章廿七节,十四章廿五节以及耶利米书廿八章二、四、十一节及三十章八节。

这是以色列以往历史的经验,就是在埃及被奴役,做苦工。但现在自被掳之地归回,是新的出埃及,可以脱离那奴役了。这是充分的救恩,他们可以享受真实的自由。

“他们必不再作外邦人的掠物,地上的野兽,也不再吞吃他们,却要安然居住,无人惊吓。”(28节)

这里是反映利未记廿六章五节,安然居住,无人惊吓,地上的野兽不再吞吃,似指他们是分散的羊没有牧人但是现在有耶和华为他们的牧者,就有保护。他们若不再被刑罚,外邦人无力来掳掠他们了。他们的平安,是救恩经验的一部分。

“我必给他们兴起有名的植物,他们在境内不再为饥荒所灭,也不再受外邦人的羞辱。”(29节)

有名的植物,并无清楚的解释。这可能是指那地可以耕种,地土丰饶,驰名各地。这样他们就不再受外邦人的轻视,而遭羞辱。

植物即种植的事,可以种植,表明真正的复兴,所以有救恩的涵义。15植物即指种植,也在本书十七章七节及卅一章四节。以赛亚书六十章廿一节及六十一章三节。

七十士译本将“有名”(ls%m)改至繁茂(s%lm),在涵义上似乎较为清楚。他们足食的丰富,使外邦人不敢轻视。

“必知道我耶和华他们的神,是与他们同在,并知道他们以色列家是我的民,这是主耶和华说的。”(30节)

认识的形式再次提说,但加上神的同在,就更为有力的声明。“我耶和华他们的神”是圣约的方式,因为“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在圣约的条款中不可缺少的,值得注意。

“与他们同在”,在七十士译本以及叙利亚文译本是省略的。但是神与他们同在,也是命定的福,不可漠视。

在这里完全不提牧羊的主题,只以平安的约为要旨,解释救恩的性质。在耶和华所赐的地业,有丰盛的出产果食,他们从外邦的管治中出来,得享自由,也不再有异族人的欺侮与非难,神已赐下福分,证实他们真是神的子民。

“你们作我的羊,我草场上的羊,乃是以色列人,我也是你们的神,这是主耶和华说的。”(31节)

本节再回到本章原来的主题,你们作我的羊。羊是子民,“以色列家是我的民”(上节),耶和华照顾他们,好像牧羊人看守羊一般。因此“你们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们的神。”正是圣约条款的方式。这方式先在廿四节上,现在再在此重述。但是重点似不尽相同。首先,这里有“我草场的羊”,是诗篇的用词(七十四1,七十九13,九十五7及一○○3)。其次“以色列人”原只是有一个“人”字,当然指以色列民,可参阅的是卅六章卅八节的“人”。

犹太拉比认为敬拜真神的,才够得上“人”,拜偶像的怎可称“人”呢?16所以责备恶牧是不必要的了,现在只有福分的应许,要赐给人,就是以色列民。他们是神的羊、神的子民,是属于耶和华的。

9 M. Noth, "David and Israel in II
Samuel vii," in The Laws in the Pentateuch and Other Studies, tr.
D.R. Ap. Thomas, 1967, 250-259.

10 G. von Rad*, Studies in Deuteronomy,*
1953, 74-91.

11 A. Alt, "Befreiungsnacht und Kro/nungstag" in Kieine Schriften zur
Geschichte des Volks Israel 2, 1953, 206-225; H. Wildberger, "Die
Thronnamen des Messias, Jes 9:56," Theologische Zeitschrift
16
(1960) 314-332.

12 H. Gross, Die Idee des
Ewigen und allgemeinen Weltfriedens im Alten Orient und im Alten Testament
,
1956.

13 J. Pedersen, Der Eid
bei den Semiten,
1914, 33, note 2.

14 H.W. Wolff, "Jahwe
als Bundesvermittler," Vetus Testamentum 6(1956) 318f. M. Noth, "Old Testament
Covenant-Making in the Light of a Text from Mari," in The Laws in the
Pentateuch and Other Studies,
tr. D.R. Ap. Thomas, 108-117.

15 R. Bach, "Bauen und Pflanzen"
in Studien zur Theologie der alttestamentlichen u/ber Lueferungen, ed. R. Rendtoff und K.
Koch, 1961. 7-32.

16 R. Simon b. Yohai, B.
Yebam 61a; bB, Mes.
114b; b. ker. 6b.

本章概要

以西结强调个人的责任(十八,卅三10起)。神呼召个人,仍是从祂子民中分派个人的责任。牧人是受命来保护羊的,这是神将政治的权力分配给人,使他们可以承担领袖的责任。责任是否尽上,看他是否真正以神的律法为标准,使他所领导的百姓都来遵行。

论以色列的牧人们,先知面对一部神子民破碎支离的历史。牧人们误用他们的职务,至少有两端。第一,他们完全不关切羊的需要,置病弱及失丧的羊于不顾。第二,他们热衷于权力,不以这为服事的机会,反将羊当作掠物,中饱自己。由于他们不尽牧羊的职责,羊就四散而且失迷。

神的忿怒在他们身上,因为这些政治的首领不尽责,人失败了,神永不失败,祂承担起牧者的重任,祂是好牧人,必带羊出入得草吃,领他们到佳美的草场,领他们归回故土,他们蒙神赐给的应许地。

神的公义还在另一方面实施,因为在羊中间也是强弱悬殊,良莠不齐,他不容强者欺凌弱者,必定干预。祂必兴起一位好似大一般,成为祂的仆人,听命于祂,以作整顿的事。他是君王首领,他不仅供给羊的需要,并且促成合一,秉公牧养他们。

这位牧人必照顾弱者,使劳苦重担的人来(太十一28),寻找失丧者归回(路十五及约十)。他以神的公义促成平安,使弱者有生命的特权,得以存活。先知等待这位牧人来到,神的子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移动的时候,将来必有实现的一日。

这是神在历史中救赎的计划,拯救祂的百姓从罪恶里出来,使饥渴慕义的人得饱足(路六21;太五6)。这救恩是平安的约,平安归于地上(路二14;约十六33)。神要为他们除去重轭、脱离奴役(约八36)。祂为他们除去羞辱、得尊荣(约十七22)。这些都是神的子民可以享受的,因为神向祂子民所启示的,你们的神就在你们当中,这样的将来是先知向神的子民所宣告的福分。── 唐佑之《天道圣经注释──以西结书》